感悟《野渡》

王青

《野渡》很樸素,一如作者的為人。在這部散文新著裏,侯金波以自己樸素的心靈和樸素的文字,對生活中的一切傾訴著自己的真誠和愛意。

侯先生長期從事文字和行政管理工作,駕馭文字的功力不僅源於其科班出身的功底,更源自其長期從事的紡織、鐵路和水利等行業的豐厚生活。因此,寫人寫景,寫感寫悟,自然而然地便有一種與眾不同的風味。我省一位老作家這樣評價道:無論是故裏的野渡口,還是異鄉的山川風物,無論是商界弄潮兒,還是樸實無華的村婦,都寫得讓人感到一種美的享受和生活之樂趣。

漢字是一種有彈性、有質感的塑造材料,一般的散文作者,或因平庸、或因力乏,往往不能維持文章足夠的密度,從而顯得疏散無度,缺乏張力和立體感。侯先生的文章篇幅大多短小,但很精致耐讀,看起來均是平常的人、平常的事、平常的語言,而作者卻以敏銳的感悟力和文字運用的功力,恰在尋常之中抓住了生命的要義,展現出文章的精彩。

也許是得益於故鄉山水的滋養吧,侯先生把鄉情寫得很有韻味,像一首首意境盎然、格調清新的山水詩。在堪稱渡口三部曲《野渡》、《渡口》、《野渡口的變遷》的係列散文中;他融曆史、現實和人情、風物於一體,寫活了他的皖東酴水,他情牽夢繞的一方水土。作為一個水利工作者,他治理的是水,鍾情的是水,寫得最出色的也是水。

當輕淺的迎合成了時尚,侯先生卻撇開浮躁和喧囂,像一個不輟耕耘的農夫,固守並苦心經營著自己的精神家園。他為人真誠,為文真誠,所吟所抒,均發自肺俯。在繁忙.的工作之餘,他將筆由內向外,由靈魂深處觸及鄉土、人民乃至社會,《野渡》就是真誠之花結出的果實!在《讀大禹陵》和《謁吳敬梓故裏》等篇中,作者在追思曆史的同時,巧妙地將個人的情感不露痕跡地滲人文間,使文章達到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境界。其獨特的悟性,很少老生的濫調,令人耳目一新。

關注生活,關注現實,是侯先生作品的一個重要特點。與當今許多熱衷於探尋生命意識的作家們相比,侯先生更熱衷於探尋使命意識。在《野渡》這本集子裏,有很大的篇幅是具有一定社會責任感的短篇報告文學,如《霓裳羽衣曲》、《爬山虎的風格》、《唐百萬軼事》等,都寫得十分貼近生活,較好地表現了時代的人物和精神風貌。雖然有些事和人早已時過境遷,但他謳歌的人物和迸發的激情卻永遠不會過時。每讀之,每為之感動。

人們常說:讀一本好書,如赴一次精神的盛宴。此言誠然。在此,我要真摯地謝謝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