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話治水

庚辰年即將過去,辛巳年馬上就要來臨。在這辭舊迎新的時候,作為一個水利工作者,我想得最多的是水或曰治水。

“水”字,在中國最早的文字——殷墟甲骨文中就有了,但甲骨文中尚未有“水利”二字。賦予“水利”一詞以專業內容的是太史公司馬遷。他在可稱為中國第一部水利通史的《史記·河渠書》(約公元前104年-前91年撰成)中,記述了防洪(自大禹治水至漢武帝瓠子堵口)、航運(鴻溝、漕渠、褒斜道等)、農田灌溉(李冰鑿離堆、鄭國渠、莊熊羆引洛等)之後,總結說:“自是之後,用事者爭之水利。”此後,“水利”一詞連綿至今,形成一個科學完整的概念。

太史公說得何其好嗬!“水利,水利”,水對於人類的利益太大了。水可以說是人類生命的源泉,是人類生存的命脈。尼羅河孕育了古埃及文化,黃河、長江哺育了華夏文明,恒河和印度河造就了古印度王國的盛極一時,位於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古巴比倫,亦得益於河流的滋潤與哺育。

但水一旦泛濫成災,洪水也會像猛獸一樣襲擊人類。甲骨文中往昔的“昔”字就與洪水有關,它象征著漫天的洪水把日頭都淹沒了。我們的祖先對曾經發生的洪災印象太深了,於是用它來表示過去的事情。大禹治水的傳說已家喻戶曉,西方國家也有諾亞方舟的神話。說明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人類從童年至如今都曾遭遇洪澇災害的巨大威脅。

在我國曆史發展中,貫穿著與頻繁水旱災害的鬥爭。新中國成立後,進行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取得了興利除害的重大成就。但是,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水資源問題,尤其是水資源短缺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矛盾已經充分暴露出來。全國平均每年因旱受災的麵積約4億畝。正常年分全國灌區每年缺水300億立方米,城市缺水60億立方米。在缺水的同時,還存在著嚴重的用水浪費現象。全國農業灌慨用水利用係數隻有0.4,而很多國家已達到0.7-0.8;我國工業萬元產值用水量為103立方米,是發達國家的10-20倍,水的重複利用率我國為50%左右,而發達國家為85%以上。水汙染現象也很嚴重,全國年排放汙水總量近600億噸,其中大部分未經處理直接排人水域。在全國調査評價的700多條重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汙染。水汙染不僅破壞了生態環境,而且使水資源短缺問題更為嚴重。

據專家預測,我國可利用的水資源量為8000億至9500億立方米,到2030年左右,全國對水的需求量將達到7000億到8000億立方米,接近用水量的極限。從經濟增長看,今後幾十年,我國經濟仍將處於快速增長期。到本世紀中葉,國內生產總值要增長10倍以上,城市和工業用水將有較大幅度增長,廢水排放量也將相應增加。蚌埠市的情況也大致差不多,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303.62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為284.84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為18.78億立方米。人均、畝均僅為全國的1/4,屬全國108個嚴重缺水城市之一。穿市而過的淮河,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水體汙染,水質下降,很難達到ID類水標準;特別是枯水期汙染十分嚴重,常常為超V類水。資源型缺水加汙染型缺水嚴重製約了蚌埠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因此,要改變以往比較注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對水資源的配置、節約、保護重視不夠的局麵,要把節約和保護水資源作為一項重大國策,實現由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由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水利的轉變。提高用水效率,建成節水防汙型的社會,這既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新世紀的治水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