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朝魯

武貴華同誌是我所熟識的一位老同誌。我知道他曾在盟旗兩級基層領導崗位上工作多年,又大多從事文秘之類寫寫畫畫的事情,尤其對伊盟農村牧區基層情況和曆史文化鄉風民俗相當熟悉。他退休後仍筆耕不輟著書立說。我讀過他參與或主筆撰寫的老領導的回憶錄傳記等。他一直在辛勤發揮正能量,為社會做貢獻。他給我來電話說又寫了一部長篇小說,是對“王愛召、喇嘛哥哥、二妹子”傳說的一種新演繹,要讓我給寫個序。我說,這種民歌體裁的小說我沒接觸過,怕寫不好。更何況你寫的是一部長篇小說。他又說,你不是研究鄂爾多斯學嘛, 民俗民歌不也是屬於你那個“學”研究的嘛……我覺得他的話也在理,隻好答應看看書稿再說吧。於是我成了他的《王愛召之歌》的第一讀者,先睹為快了。

作者以上世紀20年代在鄂爾多斯左翼後旗即達拉特旗開始流行的“上房繚一繚,繚見王愛召”的這首民歌為主線,設計了王雲青、賈芬、沙木特等幾個主要角色和可王、尼王等諸多人物形象, 圍繞這首民歌展開了跌宕起伏、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構思了這部真實反映當年社會曆史背景和有傳奇色彩的民間故事。故事發生在清末民初,清朝後期國庫空虛,便放墾蒙地, 以賣地增加國庫收入。於是晉、陝、冀的農民便從“西口”走來,開啟了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的又一次的碰撞、交流、融合、發展。清朝尊奉喇嘛教,使伊盟境內大大小小的喇嘛廟達到近300座,讓蒙古人家兩個兒子一個喇嘛或三個兒子兩個喇嘛,通過喇嘛教來控製蒙古民族。民國年間亂象叢生,軍閥混戰,地方割據,盜匪猖撅,官場腐敗,民不聊生。後套土地開發商在達拉灘包租大量土地也是困難重重,難成氣候。王愛召廟倉地賣給喇嘛,喇嘛再將地轉租出去以謀生。這些都為民間故事化民歌的出現構築了時代背景。鄂爾多斯東部區產生了大量有蒙漢文化雜交優勢的“蒙漢調” 品種。“上房繚一繚,繚見王愛召”正是那個時代的文化產物,這也是這部小說的時代背景。

“繚見王愛召”這首民歌的作者是誰?所唱的人物究竟是誰?關於這兩個問題, 民間自有許多不同說法, 自然也成了文人墨客編故事的緣由素材。本書作者下鄉偶得一杳“寫滿字的黃舊麻紙”,原來是一位老喇嘛的“回憶錄”,成了這部小說的“曆史證據”。

王雲青在路上跟沙木特喇嘛同車長談,被喇嘛的料事如神所折服,從內心產生了對喇嘛的愛慕,想跟他組建家庭。可喇嘛知道這女人非一般人物,她隻是權貴們的禁育,誰敢貪吃?隻能敬而遠之。

武貴華同誌退休前任伊盟農業局局長。有多年的農村牧區工作經曆。他長年深入農村牧區基層,與農牧民群眾打交道,能跟老鄉們談得來,交真心。這也為他自己積累了豐厚的有關伊盟曆史文化以及農耕文化、遊牧文化方麵的知識。他在小說中再現了民國二三十年代鄂爾多斯尤其是達、準兩旗的人生百態,方言土語、民情風俗。對鄉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柴米油鹽以及衣食住行的描寫亦真亦幻,栩栩如生。對民間甘苦,心領神會,感同身受。對世事時弊和達、準王府官場腐惡的描寫,振聾發績,鞭辟入裏,深惡痛絕。表述語言生動,運用文字流暢。令我對貴華老兄的曆史知識、文學才華,欽佩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