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父親李蘭溪原名李澤深,抗日戰爭時期曾用名:張魯川、荊山次郎。1917年出生在山東省淄博市一個貧苦農民家庭裏。父親從小就極富正義感和報國誌,他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戰鬥的一生。1933年,父親16歲時受馬列主義思想的影響,就投身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學生運動中。從那時起,父親就將自己的生命與民族解放與複興的偉大事業緊緊地聯係在了一起,並為之奮鬥了一生。1937年,年僅20歲的父親就擔任中共膠濟線地下交通站站長。1939年,22歲的父親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調任山東淄川獨立營任分隊長。1941年,在抗大一分校學習期間參加了甲子山戰役,因作戰英勇成為戰鬥英雄,榮立一等功。1942年至1945年,父親擔任魯中軍區武工隊隊長、鐵道遊擊隊大隊長(津浦路中段和肢濟路),率領部隊屢立戰功,像一把插向敵人心髒的鋼刀,沉重打擊了敵占區日偽軍的囂張氣焰,使敵人聞風喪膽。1944年,山東軍區授予他“模範武工隊長”榮譽稱號。1945年2月延安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以“李蘭溪武工隊”為題對其英雄事跡進行了宣傳,開創了以活著的英雄名字命名部隊的先例。解放戰爭時父親參加了淮海戰役,並在淮海戰役後隨陳毅元帥入駐上海。分別在上海軍管會、吳淞要塞司令部、華東海軍舟山基地工作,擔負著上海城市保衛、肅反和江浙一帶沿海情報、作戰、偵察、通訊、剿匪等重要工作。1955年,國家授予他解放勳章、獨立自由勳章。1956年任公安軍內衛17團團長。1958年,他從部隊轉業到秦皇島市,任市國防體育運動委員會主任。在戰爭年代,父親身先士卒,作戰勇猛,曾先後10多次負傷,直到2000年辭世時,才取出了折磨他一生的殘留在顱骨中的彈片。在戰爭年代,父親愛兵如子、戰友情深,是一員叱吒風雲、驍勇善戰的虎將。在和平年代,父親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始終以一名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剛正不阿、無私奉獻。即使在“文革”磨難中,也始終保持對共產主義理想和黨的宗旨無比忠誠的信念。“文革”後,他又為恢複我市經濟建設四處奔波,爭取設備、資金,使一些瀕臨停產的企業起死回生。工作上,他兢兢業業、恪盡職守、成績突出。1958年,他率領由秦皇島組隊,代表河北省參加了首屆全運會,取得了多項桂冠,為河北,他的第二故鄉增了光。他在體育戰線上辛勤工作了近40年,為秦皇島體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1985年他被國家體委授予“新中國體育開拓者”獎章。父親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放棄升遷、晉級、晉職的機會,生活上他以身作則,嚴於律己、對子女要求極為嚴格。功高而不自傲,經常犧牲自己的利益去照顧有困難的同誌。他從不誇耀自己的戰功,卻經常用戰友們的英雄事跡來教育子女和身邊的工作人員及廣大青少年。2006年9月,秦皇島市檔案館在整理館藏資料時,無意中發現了《解放日報》合訂本上登載著他的英雄事跡。10月,《秦皇島晚報》發表了紀念他的文章,引起了社會及與他並肩戰鬥過、工作過的老戰友、老同事、老部下的關注。他們強烈要求對父親的英雄事跡進行挖掘整理,創作歌頌英雄的文藝作品,大力宣傳這個“塵封的英雄”,讓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不斷發揚光大,弘楊他的大無畏精神,以英雄事跡去激勵後人,為建設強大祖國繼續努力奮鬥。讓更多的人們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同時,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60華誕、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抗日戰爭勝利65周年和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喜迎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獻禮。作為子女,為撰寫此書,我們曆經艱辛,經過近三年的時間,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走訪了一些父親仍然健在的老戰友、老同事和老部下。通過不斷的收集整理,更加深了對父親傳奇曆程的了解。初成此書,借已告慰革命先輩的英靈。由於父親去世已10佘年,生前又很少講自己的英雄事跡,創作素材受到一定局限,加之我們寫作水平有限,隻能以父親的真實經曆為主要素材,以那個地區當時的革命先輩群體為縮影,通過文字形式再現老一輩的英雄業績。文章中難免會出現一些與當時情況有出入的地方,作品中除主人公外,有些人物不是真實姓名,輔助人物為文學創作的需要而設定,不妥之處,敬請諒解。在《塵封的英雄——李蘭溪》一書發行之際,特別感謝革命老前輩劉振華上將為此書題寫書名、題詞,原秦皇島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楊玉忠為此書作序。感謝市委副書記、市長朱浩文,市委常委、副市長李秦生,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時曉峰,市政協副主席關敏等領導的關心、支持和原市委書記王大名、劉任英,原市政協副主席範懷良等老領導的指導、幫助。感謝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文物處、山東省淄博市黨史辦、秦皇島市委、市政府、市檔案局(館)、市體育局等單位;感謝父親的老戰友、老部下馮衍太、孫發全、高滄繼、郜玉增、趙國玉等同誌以及與父親先後參加革命的二叔李潤深(李浩)、三叔李恩深等家鄉父老,感謝秦皇島市人大常委會的領導、同誌們和嘉遠房地產開發集團有限公司劉嘉誠董事長、江盟房地產集團公司何江董事長,感謝李守森、孫誌升、陳忠平的精心審稿和高坤元、劉貝生、郝三進、張輝利、郎曉光、田景文、朱立紅、陳景祥、李生、李程、李怡林等各界朋友們為此書出版給予的大力支持和幫助,特別感謝文友王存禮在此書創作中付出的辛勞和智慧。李永安 李玉梅2012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