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蘇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如此~~”扶蘇又手指武器架問道:“為何這矛、鈹、戟三樣兵器的長度完全不一樣呢?”
工師虢答道:“矛長二丈七尺(約合六米三!!),執矛的士兵往往站在軍陣的最前排,所以按照一寸長、一寸強的經驗,將矛製成這般長度。但是,矛太過長大,執矛的士兵隻能排成方陣一起進退,無法單兵格鬥,所以就要有執鈹的士兵在一旁護衛。執鈹的士兵位於矛兵之後,護衛軍陣。由於矛兵長矛太長,雖然正麵突擊起來威力巨大、不可阻擋,但萬一被敵軍突入陣中,矛兵長矛巨大便沒有了近戰能力、隻能任敵宰割。這時便由鈹兵上前突擊,阻擋敵軍。”
工師虢停頓了一下,然後繼續說道:“戟長一丈二尺(約合二米八),戟兵最善近身格鬥,如果前麵矛兵和鈹兵兩道軍陣都被敵軍衝垮了,就輪到戟兵們揮戟上陣了!這些重兵器的長度和重量都是按照最佳的戰場經驗而配製的,所以用來征戰沙場、衝鋒陷陣那是威猛無比!”
之後便是製造兵甲和戰車的工房了,這裏到沒有什麼特別的。秦軍的甲衣主要是皮劄甲。劄甲由表麵塗漆的皮片編綴而成,身甲甲片為大塊長方形,袖甲甲片較小,從下到上層層反壓,以便臂部活動。甲片細小,從而更貼身和靈活,同時編綴技術也出現了陰線和陽線的區分。陰線和陽線並非術語,隻是就表麵特征而言。陽線在劄甲的胸部以下和袖部已經使用,適用於臂、腰之類需要活動的部位,特征是甲片間有一段段較長的縱向繩段。陰線則是隨著劄甲胸背部製作的更為精細出現的,特征是甲片表麵隻露出幾個極短 的繩段,甲片間上下左右完全固定,適用於胸、背之類不需活動的部位。
隻有部分大將的將軍甲才在皮質的內甲上加上金屬甲片製成;而秦軍的所有的皮甲則全部由皮條和筋條縫製而成,其針腳有粗有細、有長有短、工藝也各不相同,但絕不允許出錯。甚至連每片鎧甲上麵要有十八個針孔都規定得一絲不苟,一旦查出漏紮一個,逢製的女匠便要受到警告乃至鞭刑的處罰。
而秦軍的戰車也造得十分的強悍、堅實,為了保證戰車的堅固性,甚至連某某部位要訂幾顆柳釘也是規定得清清楚楚。青銅打造的車輪十分的精致、結實,不多不少三十根類似於今天自行車鋼絲的輻條分散了車身對輪圈本身的壓力,使得戰車跑得又快又穩;至於車轂的加工複雜性則更遠遠地超過了今人的想像:它隻有兩端和車軸相連,中間卻是一個鼓腹的空腔,空腔灌滿了油脂,起到了今天類似於潤滑油的作用,使得車轂和車軸的摩擦更加的靈活,也便行車更加的輕捷!
最後,扶蘇來到了兵造參觀的最後一站:弓弩製作匠房。房中上千名工匠也分成兩撥,一撥在製造弩弓、一撥在製造箭矢。
在房間的東南一角,扶蘇一行人發現了一排完成的弩弓成品,從大到小分成三種。小的弩臂和弩弓的長寬都隻有四十多厘米;中等的長寬則都有近一米;而大型的就厲害了,完全是一個重型弩機的形狀了,臥在那裏簡直就像一頭伏地猛虎,隨時可以跳起來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