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日本還是美國的盟國,其經濟也是美國扶持起來的,美國也沒有分裂日本的必要,要分裂,二戰時就分裂了,也不用等到80-90年代。
美國也不可能對盟國日本使用‘顛覆性煽動’,眼看著美國是阻擋不了日本經濟的發展前景的了!世界各國都在興奮的期待著日本GDP超過美國GDP的那個‘曆史性時刻’!
日本企業更加瘋狂,美國經濟的象征——洛克菲勒廣場被日本人買下了!美國的精神象征——好萊塢被日本人買了!
美國人民的心情一下子掉到了穀底,‘世界第一’就快保不住了!美國人民的榮耀感在急劇下滑,民間開始蔓延仇日情緒。
1985年9月的廣場協議至1988年初,美國要求日元升值,根據協議推高日元,日元兌美元的彙率從協議前的1美元兌240 日元上升到1986年5月時的1美元兌160日元。
由於美國裏根政府堅持認為日元升值仍不到位,通過口頭幹預等形式繼續推高日元。這樣,到1988年年初,日元兌美元的彙率進一步上升到1美元兌120日元,正好比廣場協議之前的彙率上升了一倍。
美國人滿足了嗎?沒有。接著看下去,從1993年2月至1995年4月,當時美國政府的財政部長明確表示,為了糾正日美貿易的不均衡,需要有 20%左右的日元升值。
當時的日元彙率大致在1美元兌120日元左右,所以,根據美國政府的誘導目標,日元行情很快上升到1美元兌1日元。
由於美國政府對以汽車摩擦為核心的日美經濟關係采取比較嚴厲的態度。到了1995年4月,日元的彙率急升至1美元兌79日元,創下曆史最高記錄。
目前在這個世界來說日本的經濟可謂如日中天,整準備又與美國拉近GDP的勢頭,而也並沒有出現經濟衰退跡象。
此刻李俊成則是皺眉的在新買的房子中看著手頭上的資料,令李俊成疑惑的是這股本已經結束的經濟戰爭,美國方麵卻沒有動手。
日本目前經濟形勢,很明顯是處於經濟浪潮的尖端,而反觀這幾天日本這邊的股市卻極為奇怪,開始幾天的全盤下的跌頓時把在東南亞的那股資金流吸引了過來。
而麵對日本股市的大規模拋售,這股資金流也是不斷的接受買進,回想起以上的記憶,雖然在這個世界還沒發生,但是李俊成也可以確認了日本政府以及當地企業是不可能這樣拋售自己的股票的。
那麼唯一的一個說法就是美國的金融家在瘋狂拋售這些股票了,一旦歐洲這邊的資金全部把這筆資金吞下後發覺依然阻止不了股市的下跌,大家也會在第一時間明白這是一個陰謀。
想到這裏李俊成也是暗自擦了一把冷汗,美國居然私下埋伏在日本這麼多的融資企業,一旦全盤撤資那會導致歐洲這股資金流遭受巨大損失,甚至很有可能退出這場遊戲。
而對於日本來說,無疑就是更嚴重的打擊,這也無疑就等於是‘泡沫經濟的破滅’。
緩緩的放下了紙筆,李俊成也是從地板上站了起來,隨後換了一套很低調普通的衣服,帶上帽子後則是神情凝重的走出了房門……
一九九七年六月一日,《命運》第四部全球公映,相對比目前亞洲混亂的金融局勢,這一次關注的人自然不是太多,但是依然有大部分金融家選擇了追看這部影片。
倫敦篇尋找失落的遺跡中,此刻第一批看到這部影片的金融家對比之前三部,頓時發覺了一個極大的暗示,那就是整個歐洲的金融體製並不適合長久作戰。
由於當時歐洲貨幣沒有統一成歐元,在第三部的《命運》中徹徹底底的揭露了所有的弊端,通過大街小巷中的不同貨幣流通繁瑣情況的細膩描述,此刻許多金融家也頓時受到了啟發。
也許這次亞洲的攻勢不適合長久作戰,甚至有許多權威的金融家已經對於整個國際彙率進行分析了。
當然亞洲金融危機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尤其是此刻的日本,甚至簡單到婦女兒童拿錢過去都能卷回一筆資金,這樣說也不足為過。
假設一名歐洲人是歐洲財團,他當然知道現在在發生著什麼,而此刻他用1億美元兌換成240億日元,進入日本市場,購買日本股票和房地產。
而受到巨大資金流影響日本經濟的蓬勃導致股市和房地產發瘋一樣的上漲,這種勢頭隻要持續一周,隨後股市和房地產就已經賺到了一倍那就是480億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