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未有功名德怎立 華年虛度寧虛山(1 / 1)

寧虛山,位於唐關內道鳳翔府寶雞散關內三十裏,昔漢太祖高宗劉邦由此地出蜀,唐玄宗由此入蜀。山雖不高但接要地,有嘉陵江水流於山下,夏不泛,冬不涸,雖是石山但草木匆匆,多有鳥獸隻是一派清幽景象,此山原是玄宗貶謫張九齡之地,玄宗念其前功恩賜此山。因張九齡乃是罷黜之人,自此後此一族並無毫末微職,隱於此間藥石為業倒也無事。

光陰匆逝,轉眼間世事繁華不若,南柯一夢。百年已過,至僖宗光啟年間。時至此代此一族往昔榮光更不見分毫,逐年沒落此代更隻剩獨子,此人名曰:浩偉,取為人浩蕩,處世不常之意,敬念先祖故小字奉先,以此山為號,寧虛先生便是,今由其父摯友方啟教導,這方啟,原是劍閣道奉節人,字伯明,本為朝中重臣,官至太傅,中書侍郎,因為人剛毅,觸怒權貴獲罪免官,此後便居於此處,本是心灰意冷。奈何故友有子相托,教導之策勝於己出。不但教習儒家典籍,黃老學問,就連兵法韜略也教習個通透。人生在世,難逃衣食住行。男兒更當立業顧己,年十六繼承醫理以藥石為業。

然男兒立世,心懷大誌。此般景象猶如困龍,奉先每日奔波鄉裏,粗布青囊總覺,耽誤滿腹才華,時而獨酌長歎。一日奉先於山下斷診歸來,見城樓發榜處,鄉貢又至,想起前兩次鄉貢。不禁又勾起了滿腹惆悵,沽了些須柳林酒,一路長歎回得山上。草廬之前有一,古槐冠大根深,樹木之下置一小幾,隻見一人盤坐,一手撐地,一手把盞,散發無冠,濃髭少須,書生打扮。望月而歎,口中吟道:“天下事,天下人,喬木立荊叢,沒有巧匠知。”正當提壺滿杯之時,突聞聽身後有人道:“奉先,夜深風涼在此何為。”奉先聞言,忙放壺盞起身施禮。口中答道:“閑來獨酌,世叔還未休息。”來的不是旁人,正是那方啟方伯明。方啟言道:“方欲睡,便聽得庸人長歎自擾,故來看看。”“世叔自幼教我,君子之道入世濟世,為何前兩次鄉貢不許我應貢,還望世叔賜教這不仕而濟民之理。”方啟聞聽此言,並未作答隻是淡然道:“未到其時,還需靜待。”“世叔,我年已十六,此前所學盡是你這大儒所教,更有許多善本古籍供我修習,比起這世間的凡夫俗子,不知強了多少,莫不是連一個小小鄉貢都入不了麼?整日問診,虛度年華。”“奉先且住,俗語雲救人一命勝造七節浮屠,你以為這青囊活人之事小麼?且不聞世上有才德之人,如海落現蛤比比皆是。如此自大,禍自不小,靜待天時就是。”雖滿腹不忿,念是長輩隻得言道:“奉先明白,世叔早歇。”方啟一捋長須,轉身回去喃喃道:“終有一日,鳳棲梧桐,急之無用。”這話奉先自是聽不到的。

“陳伯,不怪小可說你,肝陽上亢,身如火燎,不能飲酒,你這又喝了吧!”“小子,不讓我喝酒你就給我二兩砒霜死了倒也幹脆,我已經少喝了,就一口而已,估摸連二三兩都不到,頂死四兩。““這這,一口四兩還算少飲,這我不必給你開什麼砒霜,你這也就快了,回去還是禁酒就好別的倒也沒什麼,一會行過針暫時也就沒有大礙了,有什麼隨時讓人支會一生,這麼大的年紀上山不易,我下去看你就是。”“奉先啊!你人又好,學識也不差這次發榜怎麼又沒去試試?”“這您老就別費心了,好好養病,把酒戒了才是。”

正是:“旁人怎知心中苦,大才常無施展處。

此時無奈此刻苦,轉眼便落梧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