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水爭分路轉迷,桄榔椰葉暗蠻溪。
嶺南與中原不同,山地丘陵較多,平地稍少。嶺南南部更因山脈連綿,峰巒重疊,點不清,數不盡,而被稱為十萬大山。
雨過天晴,天空,也更變了形姿態貌。此時正值正午,盛華的日光欣欣然,暖融融,給山峰披了一層耀眼的白衣。
山中林木參天,路少人稀,寧楊一人在若斷若續、草木叢生的山道中大步疾行。放眼處,桄榔、椰樹布滿千山萬壑,層林疊翠,鬱鬱蔥蔥,好一派濃鬱的南國風光。
他足力甚健,翻山越嶺如履平地,縱橫交錯的溪流,迂回曲折的山勢,仿佛在他眼中並不算得了什麼。
“我雖然體力遠強健於他人,可往日裏如此這般趕路,早已氣喘如牛。可現在我腳不酸,氣不喘,毫無力竭之感,這《玄武經》當真神妙。”寧楊一邊健步如飛,一邊思索道。
自從得到《玄武經》後,寧楊一有空閑,就精讀揣摩其中的奧妙。玄武經深奧異常,裏麵滿是種種諸如“金丹玉液”、“三花聚頂”等艱深古奧的奇怪詞彙,含義高深,文辭隱晦,寧楊直看得似懂非懂,許多地方都懵然不解。
若是旁人早就被弄得頭昏腦漲而早早放棄,隻是他生性堅韌,又飽讀詩書,一旦鑽研便廢寢忘食,神遊其中,他於武學一道原本就頗有天分,《玄武經》培元篇的清氣運轉的法門卻是被他慢慢地揣摩了出來。
那股清氣如今已壯大了不少,此刻隨著他的走動,清氣運轉全身,消疲解乏,這才讓他神清氣爽、神采奕奕。如今他摸出門道的培元篇,雖是《玄武經》的基礎篇,卻也是《玄武經》最核心的一篇,著重於身體本身的淬煉培養,有易筋洗髓、鍛骨換血之妙。本來他年紀已大,骨骼已成,即使習武,若依常法修行,終難以大成。隻是冥冥之中,卻讓他獲得了天地間的絕世寶典,隻要寒暑不輟,勤學苦練,自然有大成的一天。
“《易·係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傳說伏羲氏時,有龍馬從黃河出現,背負“河圖”;有神龜從洛水出現,背負‘洛書’。《玄武經》第二篇的真甲篇,應當和河圖洛書有關。隻是《玄武經》第二篇的真甲篇的卻是龜蛇合體,卻又不知是何意?儒家講究“敬鬼神而遠之”,我對四書五經倒是熟悉得緊,隻是河圖、洛書、兩儀、五行、八卦、九宮等道家學問,我卻知之甚少,反正以後我也不求功名了,看來得要找道門經典好好研究才行。”少年若有所思道。
清氣流轉,寧楊足尖一點,就輕飄飄的躍起,如飛鳥般淩空飛起好大一端距離。隻覺疾風撲麵,兩旁的景物飛快地往後退,寧楊幾乎疑為夢中,驀地放聲長嘯,聲震山林。
“據我所知,太平教的《太平經》和天師道的《天師寶典》兩大奇功都是道門一脈傳下來的功夫,均是獨步一時,有驚天地泣鬼神之能。以前偶爾和鄉裏的潑皮互相吹噓曆代太平教教主和曆代天師道天師的事跡,無不心馳神往,那時自己一個蠻力小子隻能仰望這些古今道門宗師、武學大家高高在上,獨領風騷。《玄武經》共九篇,如今我才隻是初習第一篇培元篇,就有如此效果,不知道九篇全部習得,那將會是什麼樣?不知道會不會白日飛升,羽化成仙?”寧楊想起這些神話中的事跡,不由神馳遐想,心中激動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