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懸弓月,渺渺故園情。
太白西北停,桑梓東南行。
北依山陬,南通海澨,雖無蓬島瀛洲之盛,而一山一水,亦足以發思古之幽情,誌山川之勝概。東經117°31′—119°19′,北緯38°55′—40°28′,南臨渤海,北依燕山,西鄰京津,東接秦皇島,今河北省唐山這塊地兒,可謂來之不易。很早以前,這裏一片汪洋,大部分為海水所覆蓋。唐山陸地,據說是在五億年前“中奧陶紀”造山運動中形成的。
唐山地區,曆史悠久,早在4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此勞作生息。(1958年中科院考古專家,在遷安縣爪村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址,經斷代為4萬年前。)
三四千年前的夏商直至西周中葉之前,唐山地區為亞熱帶氣候,比現在溫暖濕潤得多。彼之時:森林蔥鬱,河網密布,草原、湖泊和沼澤廣袤無邊,水中浮遊著鱷魚、犀牛,山林間穿行著象群、鹿群等等。(1958年在爪村遺址還發現了大量哺乳動物化石:披毛犀、野驢、赤鹿、原始牛、納瑪象、轉角羊等。)
唐山,商代屬孤竹國,戰國為燕地,漢代屬幽州,遼代置灤州,清代分屬直隸省永平府和遵化直隸州。
《爾雅?釋地》:“觚竹(觚通孤)、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注:觚竹在北,北戶在南,西王母在西,日下在東,皆四方昏荒之國。
嗬嗬,實則非也!
孤竹,誕生於商初,興盛於殷商,衰落於西周,滅亡於春秋,存在約940年(約公元前1600年至前660年),距今有三千六百年了。
當中原的朝歌還沒有成為人們心中聖地的時候,孤竹已然走進了他的青春期,是一個行文章、加政教、講禮規、蹈仁義、幅員遼闊的諸侯國,是華夏民族共同體的一部分。
那時,這個灤水之畔、偏僻之地的文明古國,是渤海之濱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被曆代帝王、聖賢、詩人、學者所崇仰膜拜、魂牽夢繞的地方。
孤竹可分為兩個階段,以公元前1046年為線,前554年這一階段孤竹是商朝在北方的重要諸侯國,後386年這一階段孤竹是周朝的異姓諸侯國,處於燕國控製之下。
孤竹國管轄範圍很廣,包括今天河北省的盧龍、撫寧、青龍、遷安、遷西、昌黎、樂亭、灤縣、玉田、唐山、承德、秦皇島、遼寧朝陽、錦州、天津薊縣等地。
關於孤竹國的滅亡,有三種說法:一說根據《春秋》和《國語?齊語》所記:春秋時北方山戎(即後世鮮卑)侵燕,燕告急於第一個當上中原霸主的齊桓公,齊桓公救燕,“北伐山戎,刜令支,斬孤竹而南歸”。齊桓公這次北伐,打垮了山戎,使其北退;同時擊潰了令支,斬孤竹君侯之首。時在齊桓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64年。
二說根據《管子》所記:大約在四年之後(公元前660年),齊桓公又“北舉事於孤竹、離支(令支)”,徹底征服了山戎與孤竹、令支。山戎獻金(銅)表示歸服,孤竹國和令支國從此消亡。
三說根據《盧龍縣誌》所記:周景王十五年(公元前530年),晉滅肥國,肥子奔燕,燕國將肥子安置於孤竹地,建肥子國,從此史籍不見孤竹國記載。
本書雜揉三種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