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非假亦非真,不是穿越也架空。假亦真時真亦假,真亦假時假亦真。
在沒有寫水滸之前,施耐庵其實也不是一個什麼得道高僧,他隻不過是一個懷才不遇的窮書生。當時的施耐庵是一個滿腔熱血,有遠大理想抱負的三好青年。
他十九歲中過秀才,到了二十八歲又懷念官場又去中了舉人,三十六歲時又與大軍師劉伯溫同時撈了個進士回來。
隻可惜他施耐庵沒有劉伯溫的捏指會算,混得不怎麼好。當時劉伯溫已經混到朱元璋身邊去了,他施耐庵還隻是個其名不揚的杭州小官。
想起同時和自己高中的劉伯溫竟然混得這麼好,他自己感覺臉上無光,老臉往哪擱都覺得有人在背後對著他指指點點。
施耐庵在杭州做了三年小官後,他感覺自己這樣做下去沒有什麼前途,又不能施展一下自己的遠大抱負。他一下子頭腦清醒過度,醍醐灌頂一飛衝天,脫了官服,甩了官印,又大肆嘲諷一番自己的同僚,然後一甩袖子揚長而去。
施耐庵離開後表麵上得意非凡,心中卻也開始惆悵不安。
當官秉承著“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原則做事的施耐庵棄官回鄉後,他深知自己當官這幾年什麼也沒有撈到,還把自己的青春賠了進去,心中難免鬱悶,有點悔不當初。
他也知道自己家裏經濟不好,不能坐吃山空,還得去找個正當的工作混混日子。
這時他頭腦突然猛的清醒過來,想到自己書讀了這麼多,滿腹經倫,才華泛濫,如果不能用到實處,那此不是白讀了。他可不想讓自己的才華就這樣胎死腹中。
當時正好他的老鄉張士誠起義叛亂,想找他去當個軍師做個參謀。施耐庵想也許這是一次大展自己宏圖抱負的好機會,隻要好好幹,到時一定能夠功成名就,光宗耀祖。
他在心裏笑得像鮮花一樣燦爛,抱著“王道樂所”的遠大理想跑去為張士誠出謀獻策,一邊做著自己功成名就的春秋大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