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王旭(1 / 2)

姓名:王昶

字:文舒

祖籍:太原郡晉陽縣(今山西太原)

主要作品:《治論》、《兵書》

離世日期:259年

王昶,字文舒,太原郡晉陽縣(今山西太原)人。生卒年不詳。

王昶少時知名,初為曹丕的文學侍從,曹丕繼位之後,王昶由散騎侍郎轉任洛陽典農、兗州刺史。魏明帝繼位,出任揚烈將軍、徐州刺史,封關內侯、武觀亭侯。伐吳之後升任征南大將軍,晉封京陵侯。討伐毋丘僉之亂之後升任驃騎將軍,又因平定諸葛誕有功而升任司空。王昶著有《治論》、《兵書》等數十篇論著。死後諡號穆侯。

簡明演義傳記

魏將。擔任征南大將軍,率領十萬軍馬進攻東吳南郡,可是由於敵將丁奉在東興取得勝利,作出再攻之無益的判斷,然後就撤退了。

2曆史年表

黃初元年,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踐祚,徙散騎侍郎,為洛陽典農。當時,京都附近樹木成林,雜草橫生,王昶率吏民開荒墾田,功勳顯著。遷兗州刺史。

黃初七年,公元226年。魏明帝曹叡即位。加王昶揚烈將軍,賜關內侯。

青龍四年,公元236年。魏明帝下詔求賢,卿校以上,各舉一人。太尉司馬懿舉王昶應選。

正始中(240-249年)。轉任徐州,封武觀亭侯,遷征南將軍,假節,都督荊、豫諸軍事。王昶以為,國家軍隊戰鬥力雖強,但不能百戰百勝;雖有地險,但守軍不該鬆散無序。乃表奏徙治新野,於此操練水軍,發展農業,開墾土地,自此倉穀盈積。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太傅司馬懿高平陵政變,誅曹爽。王昶上奏五條治國方針:其一,欲崇道篤學,抑絕浮華,使國子入太學而脩庠序;其二,欲用考試,考試猶準繩也,未有舍準繩而意正曲直,廢黜陟而空論能否也;其三,欲令居官者久於其職,有治績則就增位賜爵;其四,欲約官實祿,勵以廉恥,不使與百姓爭利;其五,欲絕侈靡,務崇節儉,令衣服有章,上下有敘,儲穀畜帛,反民於樸。

嘉平二年,公元250年。王昶上奏:“孫權流放良臣,適庶紛爭,可乘此機攻其間隙。”詔遣新城太守州泰襲黔、巫、秭歸、房陵,荊州刺史王基詣夷陵,王昶詣江陵,以竹絙為橋,渡水擊之,敵逃至南岸,鑿七道山路反撲,王昶使積弩並發,不能近。大將施績連夜遁入江陵,又追斬數百。相持數日不戰,王昶欲引其出戰,乃軍分五路,走大道做退還狀。以繳獲物資載於馬車,圍江陵城馳聘,設伏軍待之。施績果怒,遣兵追擊,與戰,克之,斬其將鍾離茂、許旻,收其戰具珍寶,振旅而還。遷征南大將軍,儀同三司,進封京陵候。

正元二年,公元255年。毌丘儉、文欽反,引兵拒之,有功,封二子亭侯、關內侯,進位驃騎將軍。

甘露元年,公元256年。諸葛誕反,王昶據夾石以逼江陵,使施績、全熙不得東援。後諸葛誕敗,詔曰:“昔孫臏佐趙,直湊大梁。西兵驟進,亦所以成東征之勢也。”增邑千戶,並前四千七百戶,遷司空,持節、都督如故。

3三國誌王昶傳

王昶字文舒,太原晉陽人也。少與同郡王淩俱知名。淩年長,昶兄事之。文帝在東宮,昶為太子文學,遷中庶子。文帝踐阼,徙散騎侍郎,為洛陽典農。時都畿樹木成林,昶斫開荒萊,勤勸百姓,墾田特多。遷兗州刺史。明帝即位,加揚烈將軍,賜爵關內侯。昶雖在外任,心存朝廷,以為魏承秦、漢之弊,法製苛碎,不大釐改國典以準先王之風,而望治化複興,不可得也。乃著治論,略依古製而合於時務者二十餘篇,又著兵書十餘篇,言奇正之用,青龍中奏之。其為兄子及子作名字,皆依謙實,以見其意,故兄子默字處靜,沈字處道,其子渾字玄衝,深字道衝。遂書戒之曰:

夫人為子之道,莫大於寶身全行,以顯父母。此三者人知其善,而或危身破家,陷於滅亡之禍者,何也?由所祖習非其道也。夫孝敬仁義,百行之首,行之而立,身之本也。孝敬則宗族安之,仁義則鄉黨重之,此行成於內,名著於外者矣。人若不篤於至行,而背本逐末,以陷浮華焉,以成朋黨焉;浮華則有虛偽之累,朋黨則有彼此之患。此二者之戒,昭然著明,而循覆車滋眾,逐末彌甚,皆由惑當時之譽,昧目前之利故也。夫富貴聲名,人情所樂,而君子或得而不處,何也?惡不由其道耳。患人知進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谘。語曰:“如不知足,則失所欲。”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覽往事之成敗,察將來之吉凶,未有幹名要利,欲而不厭,而能保世持家,永全福祿者也。欲使汝曹立身行己,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故以玄默衝虛為名,欲使汝曹顧名思義,不敢違越也。古者盤杅有銘,幾杖有誡,俯仰察焉,用無過行;況在己名,可不戒之哉!夫物速成則疾亡,晚就則善終。朝華之草,夕而零落;鬆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惡速成,戒闕黨也。若範匄對秦客而武子擊之折其委笄,惡其掩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