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的社會改革是偉大的措施,但他徹底失敗,他的生命和他的王朝也跟著一齊喪失。我們可為他歸納出下列五項使他失敗的原因:
第一 王莽是忠實的儒家學派之徒,而儒家學派的基本精神是崇古。所以王莽的眼光不是向前看,卻是向後看。他對他診斷出來的社會病態的治療,認為隻要吃下古老儒書上所用的那些古藥,就可痊愈。像土地重新分配,固然很好,可是王莽堅持恢複井田,卻根本做不到。腳步向前走而眼睛向後看,僅這一點,就注定他必然跌倒。
第二 那個時代還沒有推動這麼龐大改革的技術能力,像貸款利息和所得稅,都是“純利”的十分之一,這涉及到複雜的成本會計,當時恐怕很少有人可以勝任。同時,即令有此人才,王莽更需要一個有組織的幹部集團去執行。但他仰仗的卻隻是行政命令,把所有責任都加到行政官員身上,而行政官員大多數又都腐敗無恥(注意。這是中國傳統的嚴重病態,直到二十世紀,才獲得改善)。於是善政的藍圖反而變成暴政的行為,民變因之燎原般爆發。
第三 王莽沒有辦法控製喪失既得利益者的反擊。土地國有使地主怨恨,禁止奴隸買賣使奴隸主和奴隸販子怨恨,強迫勞動使貴族和一些地痞流氓寄生蟲怨恨,禁止鑄錢使富豪怨恨。這些怨恨容易掩蓋因改革而受益者的歡呼和感謝。一遇機會,就向改革反擊。
第四 王莽機械的迷信製度萬能,他認為“製度確立之後,天下自然太平”。他大部分時間都用在改革製度上,更糟的是他用儒家學派所特有的繁文縟節,不憚其煩的改官名、改地名,凡是“現代”的全都取消,一律恢複“古代”原名。改的太多,以致沒有人能夠記得住。這種改革應該是不必要的,但王莽懍遵儒家“正名”學說,卻特別認真,而也就在這些小事件上,按下大失敗連鎖反應的電鈕。西漢政府對西南夷諸部落酋長,大都用王爵羈縻,這不過是不費一文的虛名,王莽卻改封他們侯爵。句町王拒不接受(句町國,雲南廣南),首先起兵叛變。王莽又把西漢政府頒發給匈奴汗國單於的金印(匈奴單於璽),改為“新匈奴單於章”。皇帝的印稱“璽”,“章”隻是普通人的印,烏珠留若囗單於氣衝牛鬥,遂跟中國斷絕關係。南北兩邊大規模討伐戰事,征兵征糧,引起騷動與饑饉,騷動與饑饉引起遍地陳勝、吳廣式的暴動。
第五 王莽是一位學者,也是一位經濟思想家,但不是一個政治家。政治家永不會認為自己比任何人都聰明,王莽卻恰恰認為自己如此,因之他不能容納與他意見相異的建議,而固執的堅持自以為高人一等的見解。所以他對句町國和匈奴汗國的反抗,采取迎頭痛擊政策。對因饑餓而搶掠的變民,采取高壓政策,遂使形勢更加惡化。
本來已經被王莽避免了的改朝換代的大混戰,在他上台之後,仍然出現。這一長期的流血,自紀元一七年呂母——呂家老太太起兵開始,到紀元三七年短命的割據政權——漢帝盧芳逃入匈奴,東漢王朝再度統一中國為止,前後繼續二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