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浮山石塔記》後記(1 / 2)

江山萬古秀,湮沒多少英雄豪傑競風流。

我的家住在長江邊上白蕩湖畔拔茅山後,向北望去,越過破罡嘴與學堂石兩座山包狹縫十裏多處有一座小山,呈“山”字形。山勢陡峭俊奇。山腳樹木蔥蔥好似浪花。原先西邊山峰上有一座小石塔依稀清晰可見。它名叫浮山,也位於白蕩湖畔,是名副其實的彈丸小山。別看它小,在安徽名山之中名列第五,有“千年摩崖文化,萬古地質奇觀”之美譽,它有三十六洞,七十二崖景觀。三十六洞,洞洞神秘莫測,七十二崖,崖崖奇巧無雙。說起人文事跡,那也是數不勝數。但是它打動我並令我神馳向往一輩子的卻是那座小石塔,確切的說是石塔下掩藏著一個至今看來不為人知的秘密。

記得一場大暴風雨過後,再見浮山石塔竟成了半拉子,這觸動了一個人的情懷,一個五六十歲不到的老本家。他是一個飽讀詩書的老學究,年齡雖大,與我這個八九歲的小娃

娃卻是平輩。我從未見過他做過任何事,卻經常見到他咯血。他患有肺癆,每當貧下中農熱火朝天在田間勞作的時候,就能看到他夾著一條小板凳來到村口一棵大古樹下坐下,悠閑的看著貧下中農勞作。當看到大暴風雨過後浮山半拉子石塔時,不由長歎一聲,打開話匣子,向我們這些小孩子講述了放牛娃、真娘娘家天子、衣塚塚,打擂台、江湖小盜、文字獄、華佗廟、挖窟窿、豬腰子老爺等一個又一個精彩故事。這些故事都與石塔有關,是一個個用血腥屠殺掩蓋起來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令我對石塔魂牽夢繞,欲一睹為快。

浮山雖近,在圍湖造田之前不用想也能看出是水茫茫一片,造田之後想去也很不容易,向西走繞一大圈到中午後才能到達,向東路沿田埂走再過一渡用一個多小時就行了。大隊曾組織過春遊到浮山踏青,參與者每人須自帶一斤大米和五毛錢。一斤大米在現在一個人或許能吃幾頓飯,在當時任誰都可以一頓吃光。五毛錢是渡船費和柴薪等費用。有著兩樣東西不但可以暢遊浮山,還可以飽餐美食一頓。我吵著要去,母親說山有什麼可看的,淨是石頭和樹,和拔茅山上的沒什麼兩樣。母親是許家潭人,家與浮山一河之隔,或許經常去,說這話不稀奇。我說山上那石塔是衣冠塚,有許多好聽的故事,母親說一堆石頭而已,你還小能看出啥名堂,一看就會失望,你把它留在心裏,時時想著它,它更美好,比去看強多了。母親說的有理,我終於沒有去成,把石塔留在心裏,這一留便是幾十多年。

在我十歲的時候,老本家故去,母親用一塊三毛錢把我送進學校,可能是年齡大些,比較開竅,學習成績一直很好。到初中畢業時正趕上國家恢複高考,我參加中專考試,作文題目是“談談你對恢複高考認識”。我當然認識到恢複高考是為國家選拔人才,建設我們偉大社會主義祖國,也認識到考不上不知何去何從。去到農業大學修地球?認識夠深刻,就是認識不到同桌考試班學習委員與我的作文一模一樣是什麼後果。後果是學習委員考上了中專,後來當上了國家幹部,再後來娶了心儀女同學,小日子過得滋潤的令人發昏。而我作文僅得了七分勉強上了普高。可能是命不夠好,也可能我是屬爛泥扶不上牆的那類人,連著兩次參加考試連高考資格都沒能撈到,就這樣加入到農民工行列。開山打石頭拉板車跑運輸,去碼頭抗大包。。。。。。什麼重活累活都幹過。混了個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害得父母大失所望,妻女跟著受苦。後來半道上幹上了裝修工,總算有一技之長,可還是經常討不到工資,還挨過打。。。。。。後來國家政策好了,經濟環境也好了。掙錢也多了,可是討薪難還是令人大為不快,似乎是欠薪者道德水準比以前還要糟糕。試想一下我國有多少農民工,有百分之幾的人拿不到百分之幾的工資,這個數字又是多少?想不透政府為什麼不用對待醉駕的辦法來對付欠薪者。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否則有那麼多農民工心內不平,又何談公正、和諧?!因此就我來說,想我活自己幹。有熱心讀者願意提供裝修活給我,那就謝謝了。聯係方法,QQ號:2770184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