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楔子一(2 / 2)

東漢末年的農民起義,以及後來的三國烽火,讓中原漢族人口大幅減少,由東漢末年(157年)的約6000萬,到蜀漢滅亡時(公元263年),人口下降至818萬左右。

當時的曹操為了補充勞動力及兵員不足,在投降的一部分匈奴及其他少數民族中遷入一些人到晉陽並州(今山西太原西南)。但對這些胡人頗有戒心的曹操,把他們分散在五處(史稱五部匈奴),使得他們不能集中起力量來造反。並扣留胡人首領的後代,送入京都洛陽以作人質。

這些措施一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畢竟說來,比起漢武帝時期,現在的匈奴及其他遊牧民族的力量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或許對他們來說,漢人先進的農耕技術,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還有這片肥沃的土地,讓長期處於以放牧為生的遊牧生活,終於不再漂泊而能安穩下來,是多麼讓人滿足!不管是哪族的人們,誰又希望每天麵臨饑餓與死亡的威脅,讓自己顛沛流離的在恐懼中生存?

此後由於晉武帝早期實行修生養息的策略,又加上外來移民,到公元282年前後,人口又恢複到2380萬左右。

可惜的是,曹魏時期及後來的當權者們忙於吞並對手或享受權利,並沒有完美的民族政策,隻是簡單的把這些人當成勞動力及可利用的兵員而沒有調和各民族之間的矛盾,反而利用他們內部的間隙分而治之。

而對當時原本就生活在中原大地的人們來說,幾百年來的蠻族在邊塞燒殺掠奪,已經在他們心中產生根深蒂固的恐懼與仇視心理,此刻突然出現在身邊的這些外來移民們,讓他們既擔心又鄙視,並把他們視為最下等的野蠻人。

這也為後來的各族相殘埋下伏筆,一旦遇到合適的時機,就會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

此時的晉朝邊塞,仍盤踞著大量遊牧民族,主要有鮮卑,氐,羌,匈奴一部等,雖然暫時沒能對中原產生嚴重威脅,但也是股很強大的力量。

在賈後掌權時期,中原大地天災連連。那個問上奏賑災之事的大臣饑民何不食肉糜的癡愚皇帝,根本沒有體會下層人民的饑寒交迫與流離失所。

皇帝尚且如此,大臣們又會有什麼更好的辦法?饑荒的底層各族人民為了生存紛紛起義。這些被稱為乞活軍的起義大軍,無疑更使得中原混亂不堪。

到了西晉末期,那些所謂皇親貴胄們,為了自己的貪婪與私欲,拉幫結派,互結朋黨,發動戰爭,相互廝殺,都想取得最高地位,讓自己權傾天下,以便能隨心隨欲地享受權利帶來的一切好處。

或許在他們眼裏,治下的底層各族人民隻不過如一群螻蟻,命如草芥,是自己通往權力巔峰的墊腳石,根本用不著去關心他們如何生存。

然而,戰爭是有損耗的,殘酷的戰爭往往會使部隊大幅減員。當兵員不夠時,當權者中有人開始想到了團結所有能團結的力量,比如西北疆的鮮卑人,分置於五處的匈奴人等,他們是可以利用的資源。

於是心懷鬼胎的當權者中有人開始討好胡人首領,巴結胡人勢力,期望在這場權利紛爭中這些人能助自己一臂之力。

而這正中那些胡人首領之意,因為鮮卑人對中原的疆土虎視端端。而被分置於五地的匈奴人,自然也不願意甘當附庸,寄人籬下,他們也希望重拾權柄,獲得統治江山的機會。

結果潘多拉魔盒被打開,帶給這片大地最慘痛的黑暗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