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戰爭的理由(2 / 3)

其三,獲取西班牙人在東方的殖民地。

這個很關鍵,呂宋島是安德魯垂涎已久的西班牙殖民地。不僅僅是呂宋島上豐富的礦藏資源,更是它絕佳的地理位置。航行數日就可以抵達海南島,向前就是虎門港,再向東就是台灣島,能夠直接威脅大清國的稅賦重地,東南沿海。

五年內,獲得一個在清國外圍海域的飛地,是安德魯答應過王繼業的請求。在呂宋島,那裏居住著很多舊時的華裔,而且,呂宋島上的當地居民與中國的關係向來密切,對中國人也相對友善。有了它,就有了未來進攻清國的戰略跳板與發展基地,王繼業召集的反清誌士與旅歐留學生,可以通過它來往返於歐洲與亞洲之間。

現在的安德魯無法派遣軍隊直接占領呂宋,而通過一場戰爭,迫使西班牙王室割讓或是賤價購買他的海外殖民地,則是最好的選擇途徑,

可紙上談兵容易,但要讓諾言或是計劃變為現實與成果,安德魯仍感覺問題多多。

首先,法國在對西班牙的戰爭準備上嚴重不足。

消滅了貧民黨與寬容派的反對勢力後,三巨頭們開始了單獨秉政時期。因為安德魯成功的平息了旺代叛亂,法國國內局勢趨於穩定,公安委員會與國民公會的重心仍在放在低地國家、萊茵河與阿爾卑斯方麵,那裏依然是反法同盟的主戰場。懦爾當、皮什格魯、西蒙等將軍帶領著法國最精銳的軍團與普魯士、奧地利、荷蘭等國對峙(俄國女皇也派遣蘇沃洛夫元帥帶隊參與反法同盟,隻是忙於鎮壓波蘭人的起義而遲遲未能到位),陸軍部長卡爾諾也親臨前線督導,無論是後勤保障與兵力調遣統統都是優先考慮。連達武他們蒙騙過來的200門西班牙艦載火炮,都被卡爾諾部長的一封書信而全部拉走。

相對於西班牙的戰爭,三巨頭顯然是不太注重。他們派出的國民公會代表仍滯留在馬德裏,繼續與西班牙人討價還價。先前的戰爭恐嚇,隻是一種姿態而已,並沒有太多的實質內容,其真實目的無非是讓英明神武的陸軍部副部長,安德魯上將盡力吸引西班牙人與英國人的兵力,減輕北方陣線的壓力而已。連巴拉斯都在私信中告誡自己的女婿,隻是讓他在比利牛斯山脈練練兵,別真打,別大打。

至於對安德魯的升遷與新比利牛斯軍團的擴充,無非簡單的犒勞一下將軍。先前的比利牛斯軍團現有三萬人不到,加上山嶽將軍即將帶過去的旺代軍團的一萬二千多人,才剛好湊齊四萬人,即使是臨時擴編,充其量五萬了。安德魯倒有自知自明,明白自己的分量,對於土倫戰役的勝利,那是安德魯借助曆史,安排了拿破侖的英明戰略戰術;而在旺代的完勝,則更像一場騙局,多方陰謀後的結局而已。

所以,安德魯還沒狂妄到自己能以五萬之眾攻擊一個完整的**國家,輕而易舉地占領其首都,這簡直是異想天開。切不說軍餉、補給、裝備等戰前各項準備欠缺,僅在兵力上就是嚴重不足。當年拿坡侖攻打西班牙的時候,前期動用了3個半軍(相當於現在的軍團),12多萬人才占領了馬德裏,到了後期,這個數字竟高達30萬。

此時的西班牙因為法國人的戰爭恐嚇,剛剛組建了一支20萬人的龐大軍隊,其中在比利牛斯山脈與法軍對峙的部隊都是西班牙的最精銳騎步兵師團,共6萬多人,一旦戰爭爆發,還將繼續調遣更多部隊參戰。憑借其地理優勢居高臨下,安德魯難以在短期內殲滅或是擊潰他們,更不幸的是,西班牙人的統帥據說是個很有能力的將軍,而最擅長的就是防守。

所以西班牙不發生內亂,軍團所屬的五萬大軍是絕對不能翻越比利牛斯山脈。去了,那就是重蹈曆史上拿破侖兵敗西班牙的覆轍,甚至更慘。

第二是英國人的幹涉。

即使條件滿足,內亂的西班牙人不堪一擊,但在安德魯攻入比利牛斯的南麓後,歐洲各國的反應一定異常激烈,支援波旁王朝的貴族們反抗革命法國的浪潮肯定是一浪高過一浪,但真正能幫得上忙的惟有海峽對麵的英國人。

此時,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葡萄牙王國已經徹底倒向英國人,他們無恥之極,如同英國的一個封臣一般。葡萄牙的攝政王公開與與英國結盟,依據雙方的和約,葡萄牙人還幫英國海陸軍修建了不少軍事基地,英國人隨時能利用它們來作為支援西班牙抗擊藍色軍團的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