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娃渡通往杭州的山嶺上,有四個重要的地段,隔著“鬼見愁”,兩岸各兩個,分別叫做左右“鷹愁嶺”和左右“獨石嶺”。
左右“鷹愁嶺”靠近“蓮娃渡”,直接扼住“鬼見愁”兩邊穀口。嶺上除了淩振在山體上構築的密密層層的工事之外,就隻有山脊上僅可容三人並排通過的小路。工事到嶺上隻有羊腸小道可通,我軍的弓手、獵人、法師等就隱藏在工事中,隨時可以向“鬼見愁”的來敵發動攻擊。而敵軍即使攻到“鷹愁嶺”的小路上,也不可能在短時間之內通過羊腸小路對工事中的我軍發動攻擊。就算攻擊到下麵,也還是我軍可以集中兵力對進攻者發動攻擊。
左右“獨石嶺”跟左右“鷹愁嶺”的地勢差不多,中間有一片開闊地。嶺上的布置也跟“鷹愁嶺”大致類似。
二嶺中間的開闊地,叫做左右“鬼竹節”。因為“鬼見愁”就好像竹子的空心,而左右“鷹愁嶺”和左右“獨石嶺”就像竹子的竹殼,這兩片開闊地正好跟竹節相似。
從左右“鬼竹節”向兩邊延伸,有兩個支脈,分別叫做左右“葫蘆嶺”。二嶺兩麵削壁,山脊從“鬼竹節”延伸出來,初時如同“鷹愁嶺”和“獨石嶺”一般道路狹窄,越往後來卻越是寬闊,仿佛葫蘆的形狀一般。在嶺上最寬闊的地方,可以囤積億萬人。
淩振在當初構築江防工事的時候,早已看中了這兩個葫蘆嶺。知道義勇軍直屬部隊成為總預備隊之後,直接建議我軍在兩個葫蘆嶺囤積重兵,隻等敵軍通過“鷹愁嶺”和“獨石嶺”這兩個交通要道,就出來截斷敵軍。
所以現在獨立88團和獨立404團就分別囤積在左右“葫蘆嶺”上。這是我軍的兩個王牌部隊,攻打西夏吐蕃時候的主力,原2師和38師。
在“鷹愁嶺”到“蓮娃渡”之間,還有一段寬闊的山體,叫做左右“蓮葉峰”,是我軍防禦的前沿陣地,密密麻麻地布置著我軍的工事。最初童貫就躲在這片開闊地的樹叢中指揮跟倭寇的作戰。而火燒聯軍的火炮,也是在這裏向聯軍發動攻擊的。千門火炮在轟擊了十幾輪之後,眼看江中已經星火燎原,為了免於火炮被敵軍破壞,早已沿著“鷹愁嶺”和“獨石嶺”舊路,一路回杭州轉鬆江去了。
江中火起之時,12軍和14軍已經在左右“蓮葉峰”嚴密布防,防備江中敵軍狗急跳牆,從這兩個方向逃離火場。12軍和14軍的好望國玩家看著江中之火將敵軍殺得丟盔棄甲,無不放聲大笑。而聯軍聽到他們的笑聲,逃命之下,也不敢湊上來送死,隻是一味進攻倭寇。
大火起時,攻上兩岸的聯軍已經有千萬人之眾,雖然沒有風係法師提供空中保障,但一路斬關奪寨,早已將倭寇的防線一再向後壓縮,倭寇已經快退到江口了,再往後退,就隻有跳海。所以當時的蓮娃渡一帶,基本上已經成為聯軍的勢力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