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點,如果天啟六年遼東沒有袁崇煥……
天啟六年,如果沒有袁崇煥,山海關之外將完全是女真人的天下,我不知道對這一點會不會還有人質疑?要是幸好沒有,那我就可以做下麵的分析:山海關之外盡歸女真人後的形勢變化。
拱衛一國之心髒,麵對虎狼之敵而僅僅憑借一道防線的利弊得失,如果還有人要爭論,那我甘拜下風,承認無話可說,但我在這裏想說的不是這個,而是另外三點。
一,女真人挾兵鋒之盛與地利之險,明軍要想通過狹窄的遼西走廊重回遼東的可能性不知還有多大?
二,陳兵山海關外後,不知那些原本首鼠兩端的蒙古王公的心態會有如何變化?說到這兒,我們不妨進一步作個假設,假設滿人始終沒能將蒙古諸部收服,那形勢又會如何變化?
三,遼東漢民的心態變化。
第二點,在遼東,除了袁崇煥,不知還有誰打過勝仗?(對這個問題,請諸公饒了我一次,就不要提毛文龍的小打小鬧,我指的不是那種勝利。)
第三點,為什麼袁崇煥在遼東,形勢就穩定,不在形勢就亂?難道真是因為通敵?請諸賢明教我。
第四點,關寧鐵騎到底有無戰力?如果沒有,那我無話可說,但如果有,那又是出自誰人之手?
第五點,一姓人為一人守墓四百年,這在整個人類曆史上,不管東方還是西方,是不是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不管是敬是毀,是不是都讓人覺得不可思議而難以置信?
最後要說的一點是袁崇煥在遼東的戰略,我發現袁崇煥構築寧錦防線,不主動出擊是現在很多人嘲諷的重點,並拿它來和毛文龍相比,對此真覺無話可說,但還是要說兩句。
首先說袁崇煥的守與毛文龍的攻,我現在先假定對毛文龍的所有正麵記載都是真實的,先假定毛文龍有功無罪,然後在這個前提下開始討論。
毛文龍的攻擊都是小規模騷擾性質的,如果有過毛文龍與滿人主力稍具規模的會戰那就是我孤陋寡聞,所以即便失敗也損失不大,無關大局,而且形勢惡化還可以退回皮島安居,但袁崇煥行嗎?袁崇煥可以屢敗屢戰嗎?
在寧錦方麵,如果袁崇煥主動出擊,騷擾戰有意義嗎?況且滿人在寧錦方麵的布防能和東江一帶比嗎?所以要是主動出擊,便必然要麵對八旗主力,但以當時的條件,憑堅稱利炮守城尚嫌不足,如果與八旗主力平野爭鋒,勝負的後果是你我可以想象的嗎?
實際上,不要說屢敗,可能一次大的失敗都不允許,因為一旦失敗袁崇煥就極可能丟官去職,而袁崇煥去職,諾大的明帝國還有誰比袁崇煥更稱職?還有誰能比袁崇煥幹的更好?
以上是戰術層麵的分析,下麵再看看戰略層麵。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也就是說戰爭勝利了,卻一切顯得平淡無奇,勝利似乎理所當然,看不出主帥有什麼超凡的本事。如果袁崇煥沒有遭逢慘禍,能一直統帥遼軍,那我想當勝利到來的一天,也一定是這樣。
戰爭是為了勝利,不是為了顯示統帥多麼有本領,而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作根本的原則就是揚長避短。明帝國的優勢在於人力、物力、財力、文化等等方麵,而後金的優勢則在於軍隊的戰鬥力。
袁崇煥構築寧錦防線就是為了揚長避短,袁崇煥需要的是時間,他需要時間練兵,需要時間做各種準備,要與八旗兵平野爭鋒,我想至少也要使遼軍在人數和戰力與八旗兵持平,但袁崇煥主政遼東時,遼軍達到了這樣的標準嗎?如果達不到,又憑什麼要袁崇煥主動出擊?如果要這種人領兵,是不是還是王化貞之流?
一切都顯而易見,爭論卻還這麼多,為什麼呢?
----------------------------------------------------------------------
寫這本書本是臨時起意,沒太認真,至於和《竊明》叫板什麼的,我還不肖為之,但這倒不是說我怎地,而是真的不屑,即便我寫得實在太濫也是如此。
現在返回頭來看看,寫得確實不怎麼好,有很多要改進的地方,還好寫得不多,改起來也容易,所以要暫停更新半個月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