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甸甸的序言(1 / 3)

謹以此文,獻給我所熱愛的中華民族!無論我富貴、貧窮,成功、失敗,我誓將這本書完成!

(貫穿本書的思想,愛看就看。本書不鼓吹民族分裂,也不反對當今政府,恰恰相反,強調民族團結是主旨,希望你們看了本書之後更熱愛自己的國家)

(另外,事先聲明,本書以搞笑和計謀見長,還有感情方麵的描寫)

一直以來,不敢動手寫這部小說,原因有三:一是元朝是一個到現在都讓人不敢正視的朝代,因為這個朝代的建立,全世界喪生了兩億人口,其中,中國喪生了約八千萬人口;二是這段曆史雖然短暫,但蒙古族是在忽必烈王朝才建立了八思巴文字,此前都是靠需要押韻的詩歌來口頭保存紀錄,肯定很難說這詩歌會有多準確,而且,是非與爭議都很大,又,八思巴文字文法錯誤甚多,而且是僅依照成吉思汗所在部落的口音所編製,未能普及,在元朝末期就已經名存實亡,給翻譯的準確帶來不少麻煩。之後清朝的文字獄,銷毀了許多原來刊本就極少的資料,又再加上清末被列強侵略的浩劫,使得中國曆史學家研究蒙古政權還得大量借助國外的著作,其中的眾說紛紜,著實叫人如墜雲霧。如何把握其中的真實,難度很大;三是我怕準備不充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都是在準備資料,單是蒙古人的稱謂與官職,我想,這就已經足夠令很多人望而生畏,更別說蒙古政權與中國傳統思維大相徑庭的做法及方式習慣,都不是當今教育製度教出來的學生所能熟悉的,這大概也是目前網絡小說裏寫元朝的題材很少的重要原因吧。

任何的定義都會有局限性,而對大眾來說,很多對曆史真相的說法,會讓人滿頭霧水。對於蒙古政權的這段曆史,連曆史學家都還有很多爭議不清的,更何況是普通民眾。在仔細看了很多資料後,我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即使是中國政府,對元朝(確鑿的來說,是1206年到1368年的蒙古政權)的態度,也是曖昧的。

1963年10月22日,人民日報和紅旗雜誌聯合發表的《新殖民主義的辯護士——四評蘇共中央的公開信》(以下稱公開信)中有一段很清晰的論述。文中寫道:“我們不準備評論成吉思汗的曆史作用,也不準備評論蒙古、俄羅斯、中國等民族發展和國家形成的過程。我們隻提醒蘇共領導一下,當你們造這種謠言的時候,溫習一下曆史還是必要的。成吉思汗是當時蒙古的汗,中國和俄國,都是遭受侵略的。成吉思汗在一二一五年侵入中國的西北和北方的一部分,一二二三年侵入俄羅斯。成吉思汗死了以後,他的繼承者在一二四○年征服了俄羅斯,過了三十幾年以後,一二七九年征服了全中國。”關於中國,蒙古,俄羅斯之間的關係,公開信中的論述是清楚的,也就是:“成吉思汗是當時蒙古的汗,中國和俄國,都是遭受侵略的”。公開信中更明確的指出,“成吉思汗死了以後,他的繼承者在一二四○年征服了俄羅斯,過了三十幾年以後,一二七九年征服了全中國”。由此可見,在公開信中,中國政府明確的告訴當時的蘇共領導人,中國和俄羅斯一樣都是遭受蒙元帝國侵略的國家。

公開信中又寫道:中國著名的文學家魯迅,在一九三四年寫的一篇文章中,講過一段關於成吉思汗的話,對你們可能有些用處。我們順手抄下,供給你們參考。

他說:他在二十歲的時候,“聽說‘我們’的成吉思汗征服歐洲,是‘我們’最闊氣的時代。到二十五歲,才知道所謂這‘我們’最闊氣的時代,其實是蒙古人征服了中國,我們做了奴才。直到今年八月裏,因為要查一點故事,翻了三部蒙古史,這才明白蒙古人的征服‘斡羅思’,侵入匈奧,還在征服全中國之前,那時的成吉思汗還不是我們的汗,倒是俄人被奴的資格比我們老,應該他們說‘我們的成吉思汗征服中國,是我們最闊氣的時代’的。”(《魯迅全集》第六卷,第一百零九頁。)人民日報和紅旗雜誌又用中國著名的文學家魯迅的文章給了大國沙文主義的蘇共領導人所鼓吹的變種“**論”---即“*****”一記響亮的耳光。明確的指出,曆史上侵略俄羅斯的蒙元帝國並不代表中國,當時的中國也是成吉思汗發動的一係列侵略戰爭的受害者之一。公開信中這兩段關於蒙元問題的清晰論述,確實是符合了馬列主義的曆史唯物觀中最主要的一個特性,那就是實事求是的看待曆史問題。論述確實是符合曆史事實的,結論也是真實和客觀的。

但如今,中國的教科書可一直都把成吉思汗當作是中國人,是中國封建王朝曆史上無法抹殺的人。我覺得,成吉思汗是在疆域上成了中國人,更準確地說,是他的孫子忽必烈讓他做了中國人。

二、曆史的一麵是文明與社會的發展,而另一麵,卻是殘暴與血淚,並摧殘來之不易的文明。當然,我絕對不是想批判蒙古政權,而且也沒資格,再說我這書也不是特意寫來批的。因為,代表先進文化的漢族人也同樣地有著血腥的屠戮,甚至是在封建文明已經有數百年曆史的條件下。比如,那橫槊賦詩的建安才子曹操,一方麵他是中國文壇曆史上的一個巔峰,另一方麵,漢末及三國初期的四次屠城的大屠殺,有兩次居然就是他做的!

甚至,作為漢人的朝廷,南宋初期往南搬遷時,一樣對百姓燒殺劫掠!而朱元璋所率領的軍隊,在攻打常州時是“火其郊而食其人”,淮右軍熱衷吃人,更是元末明初人盡皆知的事實。

為了寫這部書,查看了很多資料,在這過程裏,時常掩書而思,曆史的發展,是不是太殘酷了?尤其是將要進入封建社會頂峰時期的中國,宋末到明初的那約一個世紀的時間裏,卻被一個思想上還停留在野蠻的還帶著奴隸社會思想的蒙古,踐踏了從東亞到中歐的文明土地!

這場浩劫,是影響至今的。伊斯蘭教原本是相當寬容的,甚至對入侵的十字軍都很毫無計較地接待,但在被蒙古鐵騎踐踏過後,狹隘的宗教觀與惰性一直充塞到現在。唐宋以來的盛氣,在蒙古政權開始後一掃而光,由後明哲保身的馴服,喜歡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態度,我想,現代人很熟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