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尾聲 02(1 / 2)

筆者語三:兩晉南北朝的混亂,不是八王之亂造成的,其根源也不在五胡。分裂,戰亂是貴族社會的特點。這個時代。大的集團和組織動搖了大一統的國本。西方曆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貴族維護家族在中國學者眼中表現為一種利己主義。今天我們包容了一定的利己主義,甚至把他看成一種‘個體價值’的體現。

中國的社會進入士族時代,皇家如若想保住皇家的唯一高度,皇家隻有自己成為最大的貴族。

這樣,現實逼使皇家必須為皇家成員獲得更高權力。這樣在每一次的皇位爭奪戰中,便有更多的皇家成員有資格或有能力覬覦更高皇位,皇家將血拚到底,貴族也將主動或被迫卷入。這是整個南北朝戰亂不斷的主要原因,大一統社會無法成功建立,即使偶爾出現一兩個英雄,也會在他的身後崩潰。這時整個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混亂的根源。

我們看到了西晉的八王之亂,在這一時期,東晉是唯一一個沒有出現八王之亂的時代。因為,它是真正的貴族執政,王權衰萎。即使是在南朝,東晉也是個特例,而其他的朝廷更像西晉末年。

比如,劉宋執政時。劉宋建國不到60年。共有九位國君,最後一帝(被殺)是蕭道成的傀儡。先不算他,單說另八位,出了三個廢帝,五帝被殺(含三廢帝)。慘烈異常。

所以,南北朝的混亂是由於這個時代造成的,而不是由五胡的殺掠造成的。西方在同一時期也不能大一統,戰爭不斷也是由於這個造成的。但是,後來的宗教執政,一定程度上遏製了戰爭。

在長期分裂的國家中,宗教最後走到了政權的前麵,有一定的必然性。法國比較刻薄,民眾可以跑到德國去;德國稅率高,民眾可以跑到意大利去。人可能不認可這個國家,但是無論他走到哪裏,他還是上帝的子民。這樣,每個國家中都有宗教的信徒,反倒宗教成為一呼百應者。

東方的五胡時代和西方有一個明顯的不同,那就是東方興起的五胡,最少是前四胡,已經長期臣服於中原王朝,對中原文化比較認同。而古羅馬在滅亡前,幾乎沒有統治過滅亡他的族群。

有人說兩晉南北朝的皇權衰萎,是因為沒有出現秦皇漢武,這個觀點首先就證明,他沒有理解這個時代。這一時期已經沒有了出現秦皇漢武的土壤,秦皇漢武的出現也需要有供養他們的土壤。從劉邦算求,需要幾代才能達到漢武帝的高度;就算從秦穆公變法開始,用了多少代才達到秦始皇的高度,而即使劉邦、朱元璋這樣的人物,他們在建國初期,根基不穩,也會向一些勢力妥協。貴族統治時代,貴族的起家,更多的是靠著家族,對家族負責,甚至超越了對國家的負責。

就像今天有很多發了大財的人,他可能出國,這不是哪一國的特殊情況,美國也是如此,華爾街泰鬥級人物羅傑斯,就跑到新加坡去住了。他首先得為他的龐大的商業帝國負責。

劉裕武力建國,對士族管理稍嚴厲一點,好多士族就跑了。有的竟然投了北方的敵國。本書中的重要人物溫嶠,他的後代就在這一時期北歸了,還出了溫子升這樣的‘狀元’式的人物。

在那個貴族社會中,由於大的集團和大的組織的存在,莊園主的民眾可以輕鬆地轉化為武裝,秦皇漢武這樣式的人物根本無法出現。即使出現了苻堅大帝,劉裕這樣梟雄式的人物在其身後,大一統的局麵也會很快崩潰。

西方兩千年的貴族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勿須多論。

筆者語四:貴族社會在人類發展史上不是可有可無,是農耕社會發展中必然經曆的時代。促進了文化和科技的大爆炸。甚至五胡執政也不是可有可無。

筆者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就像一顆大樹。遠古人來走出非洲,就像一顆發芽的種子。如果再把這顆種子種在非洲。人類社會的發展模式不會有根本的變化。一顆楊樹的種子不會長成梧桐樹。尼羅河,風平浪靜的愛琴海,兩河流域,還會是人類社會文明的發祥地。而當人類發現黃河長江後,這裏得天獨厚地理環境,還會成為古代人類最繁盛的地區。

兩晉南北朝的曆史貢獻有下麵幾點。

第一,繁榮了文化。

西方著名學者將春秋戰國那一個時期,稱為世界文明史的軸心時代。在這個時期,全球各大民族都發展出了自己獨特的文明。原因是什麼?就是因為鐵農具的普及使社會可以養活一定的休閑人口。當然,能享受這樣待遇的必然是貴族。文化的繁榮,首先是物資昌盛作保障。莊園製的成功,使富裕人口再成幾何數增加,使文化出現繁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