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這席話,張樂行又道:“宗禹!”
一個三十出頭,英氣勃發的將領站了出來,對著張樂行一抱拳道:“盟主!”
此人正是張樂行的侄兒,太平天國‘梁王’張宗禹。張樂行的軍隊中也有許多族親,但是隻有一個張宗禹是有真本事的,張樂行早就隱隱露出將其培養為接班人的意思。
張樂行望著張宗禹,語氣溫和的道:“琢兒年幼不懂事,以後就全靠你照看了!”
張琢是張樂行的獨子,雖然已經二十多歲了,但是卻不立事,張樂行一直放心不下,所以才在這個關鍵時刻將其托付給張宗禹。
張宗禹雙目噙淚,低聲嘶吼道:“二叔!我要和你在一起!”
張樂行微笑著說道“傻孩子,你剛三十幾歲,以後的路長著呢,何必和本王一起赴死!”
“二叔!”張宗禹又想爭執,但是卻感覺到後脖頸突然遭受到猛烈衝擊,眼前一黑,昏了過去。
原來是張樂行手下親兵趁張宗禹不備,而將其擊昏。
張樂行歎了口氣,道:“將他和啄兒帶走!想走的也可以跟著他們走!”
眾將哪裏肯走,但是在張樂行的強製要求下,不少年紀小的,或者家中是單傳的將領都被親兵挾持著上了馬。最終由張樂行的三千近衛護送著張宗禹、張琢和眾年輕將領往東逃竄。
要按張樂行的想法,應該再從這七萬大軍中撤出五萬,由兩萬人斷後,給這五萬弟兄爭取時間撤退。但是兵敗如山倒,一旦大規模撤退,必然會導致整個戰線的潰敗,那時候再想收攏兵力就不可能了。僧格林沁的騎兵隻需在後麵跟著追殺便可。
想清楚了撤退的後果,張樂行隻能無奈的選擇全軍不退,一同死戰。
此刻太陽已經偏西,夕陽的光輝照射在張樂行有些花白的鬢角之上,隱隱反射出了幾絲金光。身後眾將見到此情此景,也不禁感慨萬千。
張樂行今年五十三歲,他本是安徽亳州人,原是當地的大地主。鹹豐元年,長毛在廣西金田造反,天下震動。鹹豐二年,淮北地區大旱,百姓民不聊生,張樂行趁勢而起,舉旗反清。
因為為人仗義,又足智多謀,張樂行率領的撚軍在幾年的時間內就迅速發展壯大。鹹豐五年,張樂行和各地撚軍,在安徽稚河集會盟,他被推舉為撚軍盟主,自號“大漢永王”。從那以後,張樂行就號令天下百萬撚軍,四處征戰,成了大清王朝的心腹大患。
鹹豐七年,張樂行和太平天國兩大悍將“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會盟,接受太平天國的封號“沃王”,並就任太平天國九大主將之一的“征北主將”。
從那以後,張樂行接受洪秀全的命令,配合太平天國,南征北戰,立功無數,威名震動天下。張樂行為人忠厚老實,從來沒有自立的意思,多次遭到洪秀全的猜忌都沒有怨言,仍然勤勤懇懇的替洪天王賣命,深得人心。即便多疑如洪秀全,最近幾年也將大事多次委於張樂行。
此刻,張樂行身後的這些將領也都是跟隨張樂行多年的老將,哪一個拿出來都是叱詫風雲的人物。
但是,今天,張樂行和他手下的這些將領,都感覺大勢已去,準備拚死一戰,以全一世英名!
張樂行望著遠處血肉橫飛的戰場說道:“本王多少年來一直沒有親自動手殺妖,今天就破個例,和眾位兄弟一起會會這大清第一名將僧格林沁,看看這個韃子是不是真的三頭六臂!”
眾將聞言無不開懷大笑:“哈哈!好!我們一起會會僧賊!”
張樂行雙腿一緊,夾住馬腹,一邊縱馬衝下,一邊高聲喊道:“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