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陣唇槍舌戰之後,燕王大致已經明白了,魯闥認為李慶不過是區區小兒,傅順卻將李慶看得較高,至於步淩和陳覃,兩人對於西漢的軍力有所懷疑,但是卻都認為不可小覷李慶,這四位將軍對於這一次的北伐可謂也是舉足輕重,他們的意見絕對是非常寶貴的,所以燕王也是點頭表示對四人提出來的意見感謝。
“四位將軍的意見,本王都明白了,李慶當世名將,雖然有過人之處,但是也並非不可戰勝,就算是當今聖上,也不敢說百戰百勝,何況隻是李慶,但是李慶又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戰勝的。”燕王分析道。
而這個時候,譚忌卻說話了,他緩緩的站了起來,雖然他的身材看起來比較魁梧,但是當他站起來的時候,卻沒有鋒芒畢露的感覺,一種隱匿在骨髓深處的鋒芒卻展露無遺,對於這位周公瑾手中獨當一麵的武將,我不得不佩服。
“王爺,這三年來末將在大都鎮守,曾經試圖派人潛入廊坊,不過李慶不愧是當時名將,對於廊坊城中的情況了如指掌,末將派去的人大部分都被查出來了,就算是有一兩人混入廊坊,但是卻無法探知真正有用的信息,所以末將後來想到了另外一個辦法,那就是想辦法收買廊坊城中甚至是李慶軍中的將領,不過李慶禦下有道,效果並不顯著,得到的情報也不過是零星散碎的信息,甚至有的還是李慶故意放出的假消息,使得不少的內應都被李慶揪了出來,並且殺了,如今的廊坊可謂是固若金湯,根本沒有辦法探知裏麵的信息了。
如今西漢和我方都已經是劍拔弩張,李慶這些年來將新兵不斷的派到與東漢的戰場上,磨礪出來的這支軍隊已經是精銳中的精銳,我方兵士雖然不少,但是比起精良來,可能還是要弱上一些的,王爺若是想要取勝,末將建議穩打穩紮的進軍,否則極有可能被李慶有機可趁。”譚忌站出來之後緩緩的說道。
“譚將軍意見本王萬分感謝,這一戰確實如此,李慶作為當世名將,又在廊坊經營多年,早就已經是根深蒂固,本王到此之後,也發現了。至於李慶手下兵將,是否真的是精銳中的精銳,本王隻要派軍去試一試便知。不過此戰想要速戰速決似乎確實有很大的困難。”燕王聽著眾將的話之後,也深知這一戰的艱難,西漢雖然整體實力不如大周,不過李慶經過這些年來的磨練,已非當年落鳳嶺落敗的李慶了。
“王爺,李慶此人用兵這些年來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臣曾受到情報,北方天門關乃是天險,居然被李慶派兵數次攻入關中,無奈東漢在關中布置了大量的兵力,李慶的大軍上去之後幾乎是全軍覆沒,但是能夠在天門天險衝入關中,李慶用兵不得不說厲害之極。
不過王爺是征戰多年的驍勇戰將,當年平定西域、破梁成之時,王爺所向披靡,用兵如神,這些年來王爺深居簡出,身上的霸氣內斂了很多,但是多了一份穩重,這能夠給大軍士氣極大的鼓舞。
至於此戰,確實不能*之過急,微臣來的時候,皇上曾召見微臣,點名此戰就算是拖長時間也無甚關係,重要的是不能讓李慶又時間喘息,希望王爺能夠在北方緊緊的拉住李慶,讓他無暇分身,不斷的消磨西漢士兵的鬥誌。
臣認為,此戰的時間估計至少也要兩年,李慶經營的精兵就算不到四十萬,至少也有二十餘萬,雖然王爺大軍壓境,但是李慶手中大軍大都是騎兵,王爺卻以步兵為主,騎兵隻有十餘萬,而且還並非精銳。”我站起來緩緩的說道。
“徐侯意見本王也很清楚,李慶的精兵確實會是北伐的最大阻礙,不過本王卻並不認為這些精兵能夠抵擋本王的大軍,況且還有孫雲將軍在西邊配合本王,李慶絕對分身乏術,所以本王心中認為此戰應該能夠在兩年內完成。”燕王雖然知道了李慶的用兵,也深知西漢在廊坊的大軍乃是精銳,但是一向高傲的他還是不怎麼將李慶放在眼裏,甚至力排眾議,最後才說出了心中的想法。
我淡淡的搖了搖頭,燕王雖然經過這些年來的磨礪,讓他身上的鋒芒畢露的感覺消散了一些,但是其骨子裏那種自傲的脾氣卻沒有變化。
接下來的數日裏麵,燕王不斷召集軍中大將商議軍機,因為深知燕王心意,我也就不再繼續說了,畢竟燕王對於李慶雖然並未輕視,但也未重視。對於燕王,我深知其從開展以來,基本無敗績,北伐之戰要使他相信我的判斷,那麼就隻有讓他吃一次敗仗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