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義乾坤 後記(1 / 1)

完了……

有些草率?

其實不然,在我看來這是最好的結尾……

至於王守仁最終會怎樣,你們完全可以去百度,但我不願意寫到他的最終。

因為老王不再是簡單的王守仁,他像是一個我可以傾訴亦可以幫助的朋友……

他不過出遠門而已,我到現在還在等著他回來。

說道寫這本書,有幾件趣事。

前者有賢者在書中說讀者吐槽於謙是德雲社的相聲大師於大爺,這並不稀奇。

更為甚者……

有以前一起碼子的朋友特地跑來關心我:

最近在寫什麼書呢?

我一板一眼的告訴他,我在寫王守仁。

朋友笑了……

說我幹嘛好好的跟十三香較勁。

看來關心則亂,朋友,祝你在燒烤行業上蒸蒸日上。

王守仁,就是頭像印在蘇教版初二上冊曆史課本第三十六頁左上角那位胡須花白麵容枯瘦的老人。

旁邊黑色印刷體寫著陸王心學四個大字……

老師說,這是個聖賢……

具體聖在哪裏,老師說不清楚。

隻是說這位兄弟標新立異,不走尋常路,公然與主流思想唱反調。

若是朱熹還活著,倆人估計可以拎著西瓜刀幹一架。

恩,要這麼說,王守仁的確是個偉人。

隻是當年我對這位老爺子興趣不大,草草的將他歸入孔孟之位,膜拜供奉還有背誦……

說來也巧,某一日我去了杭州西湖旁的於謙祠,就在那塊寫著石灰吟的石碑下麵,有一位西裝革履的中年大叔正在興致勃勃的給幾個漂亮小姑娘講述王守仁的故事。

什麼東鄉平八郎的一生俯首拜陽明啦……

什麼平定寧王之亂啦……

什麼婁妃忠烈殉夫啦……

巴拉巴拉……

起初我是抱著看周圍那幾個聽故事的漂亮小姑娘的心湊了過去,但漸漸的便聽得入了神,連姑娘走了都不知道(直男的悲哀)。

大叔一看聽眾就剩下我一個臭男人了,也頓時沒了說的興趣,草草講了兩句便離開了。

可能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回家之後我便開始了解王陽明的生平,有幸在網上看到了大師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深受啟發……

以上諸多原因,便漸漸促成了《儒俠》這本小說。

小說許多地方沒有尊重曆史,原因很多,便不一一贅述……

隻要明白,事情可能是假,情感與精神倒是真的,那便足以。

六十二萬字,耗時兩年,多次拖更,慚愧慚愧……

回首窗外,又是日暮沉沉……

乘晚風而古香淩動,指尖輕撫,此處原是順天,此處原為金陵,此處原稱姑蘇。

巧別宮苑,深宅長廊……

浮萍接露水,初荷動清波,似遠方雛鳥輕鳴,如塌下鮮蕊透香。

一人一扇一席白衣踏一處長廊笑一世乾坤。

人本如此,哭啼而來,嬉笑而去。

落筆才想到,有一句話,在一年前我便想著寫在書的結尾:

那一夜,我也曾夢到過百萬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