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老家窪子村(1 / 2)

大溝公社壩上坡村的壩基旁隻住了一戶人家,那就是姚根發家。

省裏要建一個大型水電站,選址就是姚根發家所居住的地勢開闊的壩上坡村。

建水電站要征用壩上坡村部分人家的房屋和土地,姚根發的家也是被征戶之一。當時,距離他們家八十多公裏的江水縣城南也正在籌建一個鋼鐵廠,正趕上鋼鐵廠要招收一大批的工人,省裏便與江水縣政府協調研究決定:招收部分因建水電站失去土地的村民們到鋼鐵廠工作。姚根發和妻子王秋妮幸運地被招進了鋼鐵廠,成了令人羨慕的大型國企的工人。

其實,姚根發真正的老家,是在距離壩上坡還有二十多公裏的一個叫窪子村的小山溝,那裏因地勢低窪而得名,是個十年九澇的地方。

姚根發的父母是解放前從外地逃荒來到大溝公社窪子村的,他們家隻能算是窪子村的外來戶,村裏除了他們一家,全村的人家都姓賈。父親和母親在此接二連三地生下了七個孩子——四男三女:姚根發上麵一個哥兩個姐,他排行老四,下麵還有兩個弟弟一個妹妹。他們一群兄弟姐妹跟隨父母在村北邊山腳下一個搖搖欲墜的茅草棚裏艱難度日。自打他們記事兒起,貧窮、饑餓和挨打就像陰影一樣糾纏著他們甩都甩不掉,最絕望的時候,山裏的野菜都是他們家唯一的主食,而且還經常因為兄弟姐妹眾多爭搶不均而饑腸轆轆哭鬧不已。家庭的貧困以及因是外來戶的因素,使他們兄弟姐妹七人從小就受盡了村裏人的欺辱,姚根發時常要邊逃跑邊躲避著村裏孩子們砸來的石塊,還要盡量庇護著年幼的弟弟妹妹們。多年的屈辱在他年幼的心裏根植了一個堅定的決心:等自己長大了,一定要掙很多很多的錢!一定要蓋一座比村裏最富有的賈旺家還大的院子!還要蓋上寬寬敞敞三間紅瓦房!一年四季都穿著賈旺兒子過年時才穿的那種緞麵衣裳!讓那幫混蛋遠遠的看著眼饞去吧!

這個強烈的願望伴隨姚根發艱難地熬過了饑餓的一年又一年。

後來,他終於熬到了結婚的那一天,娶的是壩上坡村純樸善良的姑娘王秋妮。

再後來,他又帶著老婆孩子無奈地離開了窪子村,搬到了王秋妮的娘家——壩上坡村。

他當時的離開,並不是去為了實現自己少年時期那個遠大的抱負,而是因為家裏的兩個弟弟結婚後,爹媽實在沒有能力再給他們蓋房子了,四家媳婦擠在三間房裏,還有幾個哭叫吵鬧的孩子,全家十幾口子人整天裹在一起生活,日子過得雞飛狗跳。大哥家孩子多,整天哭哭打打,大嫂李菊香即自私又凶悍,兩個弟媳婦也一個賽一個厲害,妯娌們婆媳間的吵罵打架隔頓不隔天,孝順的姚根發實在不忍心看著自己白發蒼蒼的父母整天哭天抹淚唉聲歎氣。他便跟自己媳婦王秋妮商量:去她的娘家壩上坡村附近找一個地方搭兩間草棚搬走,離開窪子村,離開這個整天爭吵不休的家,也給年邁的父母減少一點負擔。

生性膽小溫順的王秋妮聽了他的話,心中不禁大喜過望,巴不得第二天就搬走。自從自己嫁給姚根發,就沒有過上一天舒心的日子,更沒少因為這個大家庭的糾紛而挨打受氣,尤其是在自己受了不白之冤和窩囊氣時,丈夫姚根發從沒有向著自己說一句公道話,無論是誰的錯,他都怨在自己媳婦身上,王秋妮若是敢跟他頂撞兩句,姚根發就立即大耳光子扇上去,有時還會拳腳相加。其實,很多時候姚根發也知道是自己的媳婦受了冤枉,但他不敢吵嫂子罵弟妹。因為嫂子娘家住的近,家中又有幾個膀大腰圓的兄弟,他惹不起;那兩個弟媳也是一個個潑得遠近出了名的媳婦,倆弟弟又是極力袒護老婆的男人,稍微惹惱了哪一個,爹媽都要跟著一起挨罵,孝順的姚根發隻好把怨氣都撒在王秋妮身上去平息一場又一場的糾紛。

王秋妮的娘家遠在二十多公裏外的壩上坡村,年邁的父母是中年後才喜得三女的,膝下沒有兒子,王秋妮是家中老大,六十多歲的老父親長年臥病在床。姚根發之所以敢經常打罵王秋妮,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不用擔心她娘家能有人來找他算帳。

王秋妮第一次挨打時,就委屈地哭著一路跑回了娘家,姚根發當時心驚膽顫地過了好幾天,害怕王秋妮找來幾個堂兄弟來收拾自己,誰知幾天過後,王秋妮一個人孤零零的回來了。姚根發把心提到了嗓子眼,一天、兩天、三天過去了,姚根發並沒有看到她娘家人來,那顆懸著的心才慢慢放下,漸漸地他打老婆的膽子越來越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