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我們說過,這張通幽是雙麵間諜,想在安祿山和大唐之間都立有功勞,也就是所謂的狡兔三窟吧。他夥同太原尹王承業侵吞了常山太守的功勞,把叛軍的首級送到了長安。那王承業成了羽林衛大將軍,張通幽在王承業的舉薦下,成了羽林衛的參軍。表麵上張通幽每天過的瀟灑自在,天天泡茶樓。其實這老小子一天都沒閑著,天天靜聽茶樓顧客的議論的話題。經過一段時間張通幽發現,這皇帝是老糊塗了。當朝內閣首領楊國忠右相無法無天,權利又極大。關鍵是這右相和潼關守將哥舒翰不和已久。現在安祿山大軍被哥舒翰擋在潼關以外,不如給那個楊國忠澆點油,讓楊國忠和哥舒翰幹起來,或是讓楊國忠把哥舒翰擠出潼關。那樣的話,不是就完成了嚴莊交給自己的任務,這可是大功一件。以上的分析基本上和嚴莊的分析不差多少,這張通幽不由的佩服起嚴莊來。
張通幽在羽林衛中任參軍,其實就是個閑職,每天有很多時間。他打聽到楊國忠有一位信心腹也在這羽林衛中任軍職。
張通幽發現羽林中有個軍官叫李福德,他是楊國忠的親信,是楊國忠從劍南帶過來的。後來那張通幽又通過收買,勾搭上了哥舒翰的門客林如泰。這下好了,張通幽兩邊說瞎話,兩邊收情報,最後鬧得楊國忠和哥舒翰最後翻了臉。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天張通幽從林如泰處得知,哥舒翰的大將王思禮勸說哥舒翰,上奏皇帝斬殺楊國忠。因為他們知道封常清和高仙芝的下場,也知道小人的厲害,畢竟那楊國忠在皇帝身邊,自己為老李家的天下拋頭顱灑熱血,你皇帝老兒在聽信小人之言自毀長城,這種事情在曆史上又不是沒發生過。再說了,李唐江山有今天的下場,那楊國忠可是“功不可沒”,可以說那楊國忠已經引起朝臣們的公憤,現在隻是礙於楊國忠是右相,又是皇帝倚重的人,最主要的是楊玉環的堂兄。所以大家有氣也得忍著。現在的哥舒翰的官職和權勢對楊國忠有著巨大的威脅,以楊國忠的為人,是不會善罷甘休的。可是能殺得了楊國忠嗎?顯然哥舒翰是沒有那個能耐讓皇帝殺死楊國忠。所以哥舒翰就沒有聲張,但是被那林如泰知道後,傳給了張通幽。張通幽又把這消息傳給了李福德,李福德有把這消息傳給了楊國忠。這楊國忠知道哥舒翰要是搬倒自己那時不可能的。可是李福德依照張通幽的意思進言,那哥舒翰現在統兵二十萬,是大唐都城所有的兵丁,如果那哥舒翰統兵來逼宮皇帝,要皇帝殺死你楊國忠,他哥舒翰才保潼關,到時候是皇帝聽楊國忠的,還是聽哥舒翰,肯定是聽哥舒翰的。所以後來在楊國忠的鼓搗下,讓皇帝下旨現在都城招兵買馬,名義上是保衛都城,其實就是他楊國忠的私人軍隊是一樣的。當哥舒翰聽到這個消息後,很明白這楊國忠招兵買馬就是針對自己。這哥舒翰也向皇帝上書說,為保潼關,希望皇帝把霸上的軍隊劃歸自己統帥。當自己接手霸上的軍隊以後,找了個由頭斬殺了霸上軍隊的一名將軍,這將軍也是楊國忠的心腹。大家看看,這正是國家危難之秋,朝堂右相和軍中元帥是這個樣子,社稷堪憂,最主要的是老百姓是最大的受害者。這個責任誰來承受,就是皇帝的問題,起碼主要是皇帝的問題。這下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了,那楊國忠一害怕,竟然不斷的在皇帝跟前說哥舒翰的壞話,重兵在握、尾大不掉、萬一私通叛軍、萬一自立為王、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哥舒翰是突厥人)等等說啦一大堆壞話,這皇帝也有些擔心。再說了,郭子儀和李光弼大勝,收複了河北大部分疆土,皇帝也想趁這個時機,讓哥舒翰也收複些失地。再說了,聽說安祿山的精銳大軍都去攻打郭子儀和李光弼去了,潼關附近都是些老弱病殘。那哥舒翰可是大唐名將,統兵二十萬駐守潼關,遲遲不去收複失地,那是不是很可疑。本來皇帝就一直催出哥舒翰主動出擊,再加上楊國忠扇陰風點鬼火,這下皇帝是真急了。哥舒翰一看皇帝真急了,長歎一聲,準備出潼關,收失地。在這之前,李光弼和郭子儀上書勸諫皇帝不要急忙收失地,哥舒翰也是上書說時機不成熟,但是皇帝的金牌是一道道地發。
為啥哥舒翰這樣的名將統兵二十萬還不能主動出擊呢?那是因為,潼關至關重要,重要性咱就不說了。關鍵是那二十萬大軍中,頂多隻有五萬兵丁是可以拉上戰場的,剩下大部分都是臨時招募的地痞流氓,市井閑人。這部分人根本沒有戰鬥力,關鍵是這部分人在戰場上可能起不到好作用,軍隊就怕軍心大亂。
無奈,哥舒翰把精兵給了他的心腹大將王思禮,讓王思禮做先鋒將軍。前麵介紹過著哥舒翰是個病癱的老頭,隻能躺在床上指揮戰鬥。那剩下的十幾萬烏合之眾由自己親自帶領,在潼關駐紮了少量兵丁。哥舒翰出關的消息,張通幽早就把信息送給了嚴莊,當嚴莊報告給安祿山的時候,那安祿山一掃前幾次的敗仗情緒,因為這一戰成功的話,戰利品是大唐的都城。謀士嚴莊也覺得自己不是吃幹飯的,自己也有價值。這一站如果勝利了,那嚴莊的功勞可不是一般的功勞。
安祿山讓名將崔乾佑打這場仗。
崔乾佑帶領幾千老弱病殘,在哥舒翰大將王思禮麵前晃蕩,這王思禮看見叛軍如此不堪,深信皇帝說的話,就是叛軍精銳在攻打郭子儀和李光弼。再加上大帥哥舒翰的心病,王思禮便急切為大帥立功,領兵衝向那崔乾佑帶領的幾千老弱叛軍。當然叛軍還沒咋樣接觸,便敗逃。王思禮追著追著感覺有點不對勁,這路越走越擁擠,舉目一看兩邊是大山,心想不好,中了叛軍奸計。立馬下令撤兵,但是山上的石頭、木頭、箭矢都像下大雨一樣瀉了下來,退路已經讓崔乾佑用很多木車堵住,木車上裝滿了柴草,這時凶火濃煙已經讓王思禮大軍慌亂不已。最終的結局就是,王思禮逃向華陰,哥舒翰被俘,二十萬大軍飛灰煙滅。看起來那崔乾佑的計策沒啥特別的,可是非常合適。就像我們看《今日說法》,一些事情很簡單,為啥這些人們還能受騙呢?有句話叫做,“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還有就是非常符合被騙人的心裏需求,導致一葉障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