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合作化和包產到戶的萌芽,也同時都在1955年出現,隻是後者一直沒有達到上麵的認同。據《快樂老人報》2013年1月3日載:1979年3月29日,中央31號文件提出“三不準”:“不許包產到戶、不許劃小核算、一律不許分田單幹。”但在實際工作中由於改革開放的春風,由於群眾的堅持包產到戶的效果顯著。也由於廣東、安徽、以及四川省委領導的推行。小平同誌1980年5月31日在談話中說:農村政策放寬以後,一些適合搞包產到戶的地方搞了包產到戶,效果很好、變化很大……。小平同誌談話後,包產到戶在全國各地都有普及,直到中央1982年1號文件誕生,確認包產到戶性質為社會主義。
1968年的這次清城山之行,我們還在上清宮附近山上,看到正在集體勞動的生產隊社員。幾十個人一起幹活,挑糞水澆玉米苗子。場麵雖然熱鬧但地裏的莊稼,遠遠沒有王姓老人家的好。經打聽生產隊的勞動日值,幹一天如果掙10分工隻0.50元。遺憾的當年大寨式記工,許多婦女、老人、少年還掙不到10分工!分糧水平人均玉米、小麥合計不到300斤。
讓人糾心的是一個長相很美的年青姑娘,也吃力地在山坡上挑糞。姑娘穿著一身男式的粗布舊衣服,很可能是她父親的。美國女作家史沫特萊寫《偉大的道路》,其中提到朱德家有種家織布銅錢那麼厚。一套衣服老大穿過,老二、老三接著穿。這姑娘穿在身上的,很可能也是這種布?!當時我想這樣的美女,稍加訓練和打扮,應該是清城山的仙子之一!
沒想到是1968年底,偉大領袖發布最新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前麵說了我在湔縣平壩區的幸福公社,9大隊(即澤東主席到過的幸福大隊)4生產隊當知青。這時才知道平壩區農民,和山地區的一樣窮。後來參加工作在縣委機關做打字員,更知道全縣農民平均分原糧(包括穀子、小麥、紅暑、洋芋、胡豆、菀豆等)400多斤,勞動日值平均也就0.50元多一點。同樣1975年,小平同誌在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上講:“據國家統計,我們全國農業產值按人口計算平均一百二十四元,最低的貴州隻有六十幾元。四川倒數第二,九十幾元。這行嗎?類似四川一百元左右的還有好幾個省。”
由於以農民為代表,全國多數人都處於溫飽階段。中國政治形成一種,責怪過去人的奇特模式。1974年批林批孔期間我在鄉下,當縣委下派的農村工作隊員。曾經有農民這樣對我說過:三年困難沒有吃的怪彭德懷;十年期間沒有吃的怪劉少奇;現在批林批孔,沒有吃的又怪林X、孔老二;今後沒有吃的看又怪誰?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1980年,中共湔縣縣委果敢地領導全縣農民搞包產到戶。1982年黨中央1號文件承認包產到戶,即農業生產責任製性質是社會主義。農村(包括城鎮)人們的吃飯問題,才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當年王姓老人夫婦倆出巨資修墳,這件事已經過去幾十年。現在更是象桃花源的傳說一樣,掩沒在清城山的森林之中。應該把這兩位老人,看成是1982年全國農業生產責任製的先行者。人民群眾中始終存在著,用自己勞動去爭取更好生活的原始動力。他們和李春成等人的所作所為,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國家已經劃出18億畝耕地的紅線,土地開發已經列入市場有序範圍。應該記住無論經濟怎樣發展,13億人的國度吃飯始終是大事。承平之時可能感覺不到,一旦國際上有風吹草動,這將作為大事展現出來。過去有文件、資料經常強調:國際上糧食不是想買就能買到的!前蘇聯糧食一直不能過關,成國家解體的原因之一。當年有資料說波羅的海三國鬧獨立,前蘇聯要出兵?!但西方國家說派兵就不賣糧食。前蘇聯隻好作罷,最後導致國家解體。川西平原曆史上,曾經是中華民族的避難所、安全島、大後方。現在的開發可能已經過度,今後如何恢複發展彌補,有待許多方麵去努力!
錦濤同誌曾在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是黨和人民九十多年奮鬥、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展。”這裏筆者想說的是在此探索過程中,中共犧牲了包括劉少奇、彭德懷在內,幾百個優秀的領袖,幾千萬黨員和人民群眾。戰爭中犧牲的,幹革命犧牲的;和新中國搞建設犧牲的,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搞建設還交了不少學費,如三年困難、十年時期等等。改革開放又損失了,許多不可再生的資源——土地。現在的一切來得多麼不容易啊!
一部中國近現代史表明,如果沒有中共的領導,和中共黨員的帶頭表率作用,中華民族很可能落到劫後餘生的境界。黨的習總書記多次強調,“腐敗不除將致‘亡黨亡國’”……。 寄希望於黨!相信黨能夠領導我們,在清除腐敗的同時,實現黨的提出兩個“百年奮鬥目標”。(文廟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