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繼續工作(上)(2 / 3)

前麵的章節曾經提到:1975年小平同誌搞整頓,他在北京對廣安縣委書記提出要求。“隻要你們人平分糧600斤,我就回來看你們。”1975年四川給每個農民劃撥1分自留地,0.5分飼料地。省委領導在講話中說,這些地在農民手中,稻麥兩熟能夠產糧食200斤。這樣一來即使生產隊集體顆粒無收,也不至於象1960年那樣……!

1980年湔縣領導,在全縣試點農業生產責任製。同年8月小平同誌來湔縣視察,在湔江堰的二王廟喝茶時。縣委謝盛耀書記向小平彙報,全縣人均有糧800斤。小平當麵表示很高興。他指示說:“人民群眾不能光吃飽穿暖就完了,還要用錢,還要提高生活水平!下一步你們要注意抓經濟,把經濟搞上去。”後來謝書記多次講話中提到,小平同誌聽了他的彙報高興騰了!

前些年報刊雜誌網絡等,曾經討論小平同誌,建國後為什麼不回家鄉廣安?這方麵眾說紛紜。本小說也可提供三條理由供參考:一是剛解放時四川參加工作的人很多,小平同誌的家人即弟、妹等都在成都或重慶參加工作。二是廣安糧食生產長期不過關,人均隻200~300斤,即小平同誌說的連肚子也沒有裝飽。三是廣安窮1998年建市前,人均隻1000多元。如果說當年廣安能夠達到現在,通衢大道、高樓廣廈、五A景區,人均收入1萬多元的程度,小平同誌沒有理由不回去。1997年小平同誌去世,1998年廣安建市後飛速發展起來。解放後小平同誌沒有回過廣安,應該說是曆史的局限性。

……。

2014年9月30日,習總書記在65周年國慶招待會上講:中國的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實現了曆史性跨越。人民生活實現了從貧困、到溫飽、再到總體小康的曆史性跨越。

1968年的時候,由於長期不注意經濟發展;加之十年期間的原因,社會上積累起來的問題太多。乃至於黨的領袖要以,“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形式。把大量城鎮青年(包括部分城鎮居民)送到農村,分食農民本來就不多的糧食。知青上山下鄉運動在湔縣,從1968年搞到1982年。全國上山下鄉1000多萬人,湔縣也有1萬多人。黨的十一屆三全會後,小平曾經說:“國家花了三百個億,買了三個不滿意。知青不滿意,家長不滿意,農民也不滿意。”由於小平同誌講話,1982年後這件事在全國才逐漸作了結。

不過1991年的時候,看到當年自己勞動過的田地被占用。被如此這般開發,心中仍然沉甸甸的。川西平原這片土地,由於湔江堰的自流灌溉,與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息息相關。

據史料載:秦統一中國靠的是這片地上的糧食。其中決定性的60萬秦軍伐楚之戰,萬船蜀米浮江而下,源源不斷接濟秦軍。漢高祖劉邦滅楚霸王於亥下,靠的是韓信、彭越、英布三員猛將會師,萬船蜀米運達。劉備、諸葛亮三分天下,更是靠川西糧倉。唐朝兩位皇帝玄宗、唐僖宗曾入蜀避難,看中的也是這裏的米麵糧食。到了五代十國因為川西糧倉,前蜀、後蜀兩次立國自保。宋代四川堅持抗元幾十年,推遲南宋滅亡20年。拖住元軍進攻西歐的馬腿,這也是西歐至今比東歐發達的原因之一。明代朱元璋治理大西南,明軍收服大理段氏等分裂勢力,主要用川西的糧食。清代這裏的保路同誌軍,最先燃起辛亥革命的戰火。民國年間抗日戰爭8年,有川西糧倉西南才成為大後方!新中國建立最困難的1960年,川西人民忍饑挨餓,以上百億斤糧食幫助北京、天津人度過難關。文人墨客中有湔江堰灌溉中國之說!新中國搞三線建設,四川是祖國的大後方。

改革開放後人們剛剛裝飽肚子,好象糧食就不重要了。在四川從上到下人們以各種理由,將承載著幾千年民族生存曆史的川西平原,開發在現在的模樣!有資料說過去溫江地區有水田700多萬畝,成都市的郊區有水田300多萬畝。兩者合並的時候共有水田1100萬畝,經過一番折騰現在隻有XXX多萬畝。其中湔江堰市,改革開放前有水田30萬畝,現在也隻有XX萬畝。

在天上有上千顆衛星的條件下,川西平原的景況不可能保密。2006年7月12日,中國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在第30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入選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其中包括湔江堰市的清城後山一帶,後來這片土地上多了幾處房屋建築。聯合國也提出交涉,還派出自願者——個澳大利亞的青年來核查!他們說是衛星上看到的。川西已經開發的這大片土地上,經濟肯定比過去更加發達!當時人們還沒有承認市場的主導作用。在認識上是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助,被開發的土地主要是領導行為搞定的。這中間應該是多數開發都沒有問題!

不過也有部分幹部,包括任職過四川的周老虎。曾任成都市委書記、四川省委副書記的李春城。成都市市長助理(長期任湔江堰市委書記)劉俊林。他們都正在接受紀律,和法律兩個方麵的審查。他們的問題應該說,和土地的大量開發相聯係。別的不談隻就網上載:李春城花費1300多萬人民幣,從東北哈爾濱,為自己的母親遷墳而言。該墳墓究竟在那裏?應該由國家紀檢部門,作為反麵教材公諸於眾。

在湔江堰市清城山丈人觀附近,有一座頗具規模大理石覆蓋的墓,占據了整個山頭。當地幹部嚇唬人說,是由外省遷來的將軍墓,但從未見過有軍人出現。當地市(縣)、鎮、村三級,都有領導參與其事。有人推測這是李春成母親的墓?遷墳完備到李春成下課,近一年的時間裏,每天都有和尚道士來燒香。思想上李春成等已經倒退到封建主義,經濟上這將是一筆多麼大的開支?網上有資料說僅和尚道士的花銷,竟達300萬元之巨,為某土豪獨家讚助。土豪如此作為的終極目標,隻能是想從李春成手上拿地。中國改革開放後由於政策一時跟不上,很長一段時間土地買賣,都是政府和領導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