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吐蕃軍已然出現,黑壓壓一片卻是鬼鬼祟祟緩慢前移,雖是隔得遠看不大清楚,卻也不難知是牽馬步行,及至四百餘步,方自見如山移動的黑影陡然間膨脹起來,顯然是人已上馬準備攻擊了。
\t果然,蹄聲大作,速度明顯加急,瞬間已成衝鋒態勢。
\t王二下意識地順著出水口往前望去,可惜星光昏暗無法辯識水已浸漫至何處。
\t奶奶的,偷營也偷得這麼囂張!
\t王二暗罵一聲,壓住心頭之火,靜靜等候敵軍靠近。
\t及至三百步,趙更年手掌猛地往下一壓,傳令官沉聲喝道:“伏遠弩~”
\t一排排弩箭在夜色的掩映下呼嘯而出,頓時人喊馬嘶之聲不絕於耳,星光下,一團團黑影栽翻於地。
\t吐蕃軍顯然沒有料到疲憊唐軍居然一早作好準備,登時一陣慌亂,瞬即卻又恢複陣勢,不加遲滯反而幹脆拋了鬼祟愈發明目張膽起來。
\t軍士自有趙更年等人調度,王二現在所有的心思都集中在水流上麵,不停地催問負責監聽“地聽”④的軍士,是否有馬踏水汙之聲,聲響如何,能否憑聲判斷水麵積漲等等。
\t他現在所關心的,莫過於挑選最合適的時機,盡可能將火放得更大、殺傷力更強。
\t轉眼間,敵軍已至二百步,
\t王二在得到“地聽”軍士肯定的答複之後,急切傳令下去,令早已摩拳擦掌待令而發的軍士動手,一桶桶烏黑粘稠的石脂水傾瀉,順著水流急速漂浮而下。
\t吐蕃大軍原本是聞得阿史那·賀魯言,稱唐軍已是連續激戰三日三夜,肯定疲憊不堪,自以為是天賜良機能得大功,是以才馬不卸鞍盡起三萬大軍進逼而來。能神不知鬼不覺殺唐軍一個措手不及固然是好,若是唐軍驚覺,憑己三萬精銳,便是強行突擊衝鋒,料來大功亦是手到擒來。
\t待到箭雨襲來,吐蕃軍方知不妙,然則心中並無怯意,依舊是前赴後繼奮力推進,卻哪裏會去注意到地表上的變化,即便有少數軍士察覺有異,一時之間亦未有往深處去想。
\t孰不知,這正是馮賓茹先前在王二耳邊所言“水流傾瀉,潑油自浮”之策。
\t王二猶恐燒之不絕,硬是強壓心頭急切,遲遲不肯點起火把,任由眾將士強弓勁弩奮力拚射,待土蕃軍前部被強行壓製住,後方軍士源源不斷向前彙集之時,方才親自撚出一枝火箭點燃,倒是不用瞄準,隻朝著敵軍陣中彎弓怒射。
\t美麗的火花劃破夜空,打出一道幽雅的弧線,混亂之中卻是堪堪正中一名土蕃軍士,那軍士慘呼一聲,卻是匐於馬鞍之上不肯載翻倒地,並沒有王二預期中的燃起石脂水、耀出一片火海。
\t奶奶的,平是射人又沒見過這麼準的!
\t王二懊惱地狠啐了一口。
\t當然,這並不會改變即將發生的殘酷景象--萬千火箭騰空而起,流星一般在空中飛舞,轉瞬之間,陣前已成一片火海。一刻之前還是躊躇滿誌的吐蕃大軍,頓時成了一隻隻撲火的飛蛾。
\t原本以為勝利的果實唾手可得,誰曾想那隻是幻境一場!
\t原本以為草原之上再無敵手,所有的敵人都將在大軍鐵蹄之下顫抖,誰曾想如今自己連顫抖的機會都沒有!
\t原本以為黑夜是自己的悄然進攻的保護色,誰曾想昏暗的星光之下,竟是惡魔張開的血盆大口!
\t原本以為踏上了一條彌天大功的錦程,誰曾想卻跌入了地獄煉爐,走上的竟是一條不歸路!
①芒鬆芒讚:吐蕃讚普(讚普:首領)生卒不祥,公元650--676在位,鬆讚幹布之孫,其父貢日貢讚未及嗣位而卒。故於唐永徽元年(650)直接繼其祖父鬆讚幹布後嗣位讚普。
②文成公主:(625--680),據傳原名李雪雁,屬李氏皇族宗室(此點非常可疑),貞觀十四年(640年),鬆讚幹布遣大相前往長安貢獻方物求親,太宗許文成公主下嫁,十五年(641年)由江夏王李道宗親自護送出嫁。文成公主居藏四十年,深受百姓愛戴,著名的大昭寺、小昭寺均出自其手,至於她帶往西藏的金質釋迦佛像,至今仍為藏族同胞所敬拜。
③吐穀渾:亦稱吐渾,原鮮卑慕容部分支,起源於西晉末年,公元663遭吐蕃所破,殘部奔涼州歸大唐,遂再無其國。
④地聽:又作“甕聽”,古代戰爭中用於偵測有聲源目標方位的器材,最初主要用於守城時,防止敵軍挖掘地道潛入,多於城內牆下挖井,井中放置一口新缸,缸口蒙一層薄牛皮,令聽力聰敏的人伏在缸上,監聽敵方的動靜。其原理便在於敵方開鑿地道時所發生的音響在地下傳播的速度高,而且衰減小,容易激起缸體共振,從而可以偵測地下敵人所在的方位。由於其簡單實用,後來亦漸漸被用於地麵戰爭,據唐朝李筌撰《太白陰經》記載,夜間戰鬥時,令少睡者伏地枕在空葫蘆上,可以聽到幾十裏外的人馬腳步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