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 處處強敵(1 / 2)

\t王二這回是真的頭大如鬥了。

\t哥舒部倒是不懼,至少馮天長已率兵在趕來的途中;

\t羅通那邊,肯定是要遣兵前去接應,至於趙、蘇二人之間,王二自然是更偏向於讓趙更年去,畢竟羅家與老蘇家有怨,蘇慶節會不會假公濟私不知道,反正這事要是擱在王二身上,不趁此良機除了他,難道還等他以後來報仇麼?

\t趙更年卻提出讓蘇慶節去,原因很簡單,兵貴神速!怎麼說蘇慶節也在西北待了這麼些年,包括地理環境等各方麵因素,無論從哪方麵講,都要比在場其他人熟悉,自然是他統兵前去最為合適。

\t王二想一想,也確實是這麼個道理,當下轉眼去望蘇慶節。

\t蘇慶節卻是麵有難色,欲言又止一副心事在懷神情。

\t趙更年自是清楚他們之間的過節,大頂的高帽給他戴上,“羅將軍獨力難持,還得蘇將軍鼎立相助才是!將軍此去,不但功勞唾手可得,也好叫這塞外傳揚老子英雄兒好漢的一段佳話。”

\t王二亦在一旁附和,“是極!是極!虎父無犬子嘛!”

\t“既是副總管與趙將軍看得起,末將敢不從命!”蘇慶節原是有些難處,這一趟去,無事還則罷了,但凡羅通有個三長兩短,說自己拖延戰機救援不力那還是好的,暗中指責公報私仇趁機除去心頭大患也不是沒有可能。以王副總管與羅通的交情,到時候,自己倒黴不說,一個不好連老父都會給牽連進來。蘇慶節有這些擔憂亦是人之常情,但眼下王二與趙更年連吹帶捧,若是再不爽快些,便不免有些敬酒不吃吃罰酒的嫌疑了。

\t蘇慶節接了將令,卻也不免擔心此處安全,“還是待馮將軍趕到,末將再作起程。”

\t王二不是沒考慮過這個問題,不過思及昨夜連勝兩場,處月部潰不成軍,大多依附於處木昆部而行,哥舒部雖是一萬五千餘人向此路逼近,但暫時未有收到斥侯探報,諒來不在附近,估計等他們來到,馮天長應已率部趕到了,想來也是不怕的。

\t想是這麼想,終究還是有些躊躇,一愣神的工夫,卻聽趙更年道:“蘇將軍盡管前往,此地有我!”

\t蘇慶節此去,還不能徑直而往,須得從側旁迂回繞過迎麵而來的處木昆部,免得引起不必要的麻煩,畢竟處木昆部晚一點暴露,其族人便多了一份保障。

\t等於是要舍近求遠,確實是不能耽擱。

\t這些都不是大問題,最嚴重的還是薛禮所部。

\t薛禮現在所麵對的,是十倍於己的敵人。此敵卻非阿史那·賀魯部屬,嚴格來講,是正欲投靠而暫時還未歸屬阿史那·賀魯麾下,而是來自於北漠的鐵勒叛軍。

\t對於鐵勒部族,王二並不十分了解,隻知其早在貞觀年間便已歸屬大唐,怎的此時又冒將出來?

\t\t趙更年當下將其來曆大致分說,“鐵勒又稱九姓突厥,其中又以薛延陀、契苾、回紇三部最為強大。自前隋以降,突厥興盛,鐵勒各族為保其身,紛紛依附突厥。至文皇用兵,大破突厥可汗頡利,薛延陀部首領夷男率眾助唐,文皇遂冊封夷男為真珠毗伽可汗,於是眾部皆歸所部。一時之間,鐵勒強盛空前,東至室韋,西至金山,南至突厥,北臨瀚海盡為轄製,其後夷男擁兵自重,勝兵二十萬,分二子於南北部,屢犯邊庭。其中大小戰陣不計其數,至貞觀二十年,文皇親幸靈州,以江夏王為帥,又得回紇相助,鐵勒諸部望風而降,仍請列為州縣,北漠始平!”

\t王二氣道:“既是各列州縣,為何又來興兵犯上!”

\t趙更年沉吟道:“前番在長安時,便有耳聞,說是鐵勒內部起了爭執~如此看來,想必是部落分裂,叛眾意圖歸附阿史那·賀魯,卻在天山與薛將軍狹路相逢。”

\t二人相視而歎,俱是同一心思--薛禮孤兵遇強敵,即便是庭州得了消息出兵馳援,怕亦是遠水解不了近渴了。

\t薛禮原是依計行事,沿天山而行,急奔兩日有餘,斥侯回報,前方發現來曆不明大部人馬,正向千泉方向而去,似突厥卻又顯然大有差別。薛禮不敢怠慢,責斥侯加大尋查範圍繼續偵探,又使一偏將率小部前往伺機。偏將幸不辱使命,去而複返已是擒得活口回來,一經訊問,方知是遇上了鐵勒叛軍,部眾竟達四萬餘人。

\t如此一來,擺在薛禮麵前便隻得兩個選擇--放慢行軍步伐緩緩隨行,待錯開之後再繼續趕路;抑或繞道而走,行弓背而棄直弦,避開對方。但無論如何怎樣選擇,勢必都會影響到行軍進度,肯定是無法按時抵達指定目的地。

\t橫豎是去不了,索性就不去了!

\t薛禮心中冒出一個大膽計劃--直接攻擊前方鐵勒叛軍!

\t此言一出,眾將士差不多是個個臉色慘白形同死人,心怯者有之,絕望者更甚,諸將齊齊苦勸將軍“三思”。

\t不錯,玄甲軍確是大唐精銳之中的精銳,所部將士皆千挑萬選驍勇善戰,然則以三千之寡擊四萬之眾,而且是明目張膽地攻擊,不是自尋死路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