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1 / 1)

唐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清晨,唐高祖李淵的次子秦王李世民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等人在玄武門設下伏兵。

隨後,李淵的長子太子李建成和四子齊王李元吉從玄武門進宮麵見父皇。他們走到臨湖殿,發現殿邊有馬影閃動,心知不妙,立即拉轉馬頭,準備奔回東宮。李 世民拍馬追上,高呼:“大哥!”李元吉舉弓射擊李世民,因過度緊張,三次都無法把弓拉滿,箭在中途落下。李世民瞄準李建成,一箭射死。

尉遲敬德率騎兵70人隨後趕到,左右射擊李元吉,李元吉從馬上栽下。李世民的坐騎受到驚嚇,失去控製,往樹林狂奔,途中李世民被樹枝鉤住腰帶摔倒在 地,無法爬起。李元吉見狀,上來奪下李世民手中的弓,一下子扼住了李世民的脖子,千鈞一發之際,尉遲敬德飛馬而來,厲聲大喝住手。李元吉徒步逃命,打算逃 往武德殿,尉遲敬德一路追擊,最後將李元吉射死。

玄武門的事情很快傳到東宮、齊王府,東宮翊衛車騎將軍馮立聽到李建成死亡的消息,歎息著說:“他活著的時候,接受他的恩惠,他死之後,怎麼可以逃避他 的災難!”遂跟東宮副護軍薛萬徹、屈咥、直府左車騎謝叔方,率東宮、齊王府精銳部隊2000人,衝向玄武門。

秦王府將領張公謹神力驚人,獨力將宮門關上,謝叔方軍不能進入。

當時駐紮在玄武門的兵將大多持觀望態度,兩不相助。雲麾將軍敬君弘統禦宮廷禁軍駐守玄武門,挺身迎戰太子軍。他的親信勸說:“事情到底如何,還不能預 測,應該觀察變化,等到大軍集結,列陣再出,也不算晚。”敬君弘不接受,與內府中郎將呂世衡,嘶喊攻擊,全都戰死。

玄武門的秦王軍跟太子軍等鏖戰很久,薛萬徹呼叫喧嘩,聲稱要攻擊秦王府,此時秦王府兵力大部分集中在玄武門,府中隻剩幾個文官留守,所以秦王軍大為恐懼,眼看一時三刻間就會被攻破。

正巧,尉遲敬德提著李建成、李元吉的首級趕到,東宮、齊王府的人見首腦已死,登時軍心渙散,頓作鳥獸散。薛萬徹見無法約束手下,率騎兵數十人離開長 安,逃往終南山。馮立斬了敬君弘,對他的部眾說:“多少可以回報太子。”也解散了手下軍隊,落荒而逃。

高祖李淵對玄武門發生的事竟渾然不知,還很盡興地在宮中“泛舟於海地(皇宮人工湖)”。李世民派尉遲敬德全身披掛,手持長矛直入宮中麵見李淵。李淵大 為震驚,問道:“今天作亂的是誰?你來這裏做什麼?”尉遲敬德回答說:“太子和齊王叛變,秦王出動軍隊,把二人誅殺,恐怕驚動陛下,派我前來保駕。”

李淵對裴寂等說:“想不到今天發生這種事,應該怎麼辦?”蕭瑀、陳叔達說:“建成、元吉並沒有參與當初的起義行動,對於帝國的建立也沒有功勞,他們嫉 妒秦王功高望重,共同設下奸謀。如今秦王既已出兵把他們撲滅,功蓋過世,百姓都歸心於他,陛下如果封他為太子,把朝廷交付給他,就再不會發生其他事端 了。”

李淵見事已至此,隻得說:“你們說得對,這也正是我的心願。”當時宮廷禁衛軍及秦王府軍,與太**及齊王府軍仍在鏖戰,尉遲敬德請求李淵下令阻止,並命各軍都受秦王指揮,李淵聽從。

天策府司馬宇文士及,從東上閣門出宮,宣布李淵指令,戰鬥終於平息。李淵又命黃門侍郎裴矩前往東宮,向各將士解釋疏導,遣散了他們。

李淵召見李世民,撫摸著他的頭發,安慰他說:“這些日子,我幾乎犯了‘投梭’錯誤(注:此典故出自曾參。有人傳曾參殺人,曾參的母親相信)。”李世民跪在那裏,把臉龐貼在父親胸前,哭號不已。

三天後,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詔日:“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兩個月後,詔傳位於太子。太子固辭,不許。李淵退位,自為太上皇,李世民即皇帝位於東宮顯德殿,赦天下。

以上是史書《資治通鑒》記錄的曆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的詳細經過,事變的結果以李世民僥幸取勝而結束。

事實上,唐代政變中有三次“玄武門之變”,隻因李世民發動的這一次最為著名,所以一般提到“玄武門之變”,若不特別說明,均指李世民發動的這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