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回 研史九預言句句皆應驗 陪葬萬卷書卷卷價無邊1(3 / 3)

共伯和此預言,立足共國,放眼天下,睿測後世,將“共”字的內涵深闡博說,映發至極。中華民族數千年曆史,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屹立世界。現代中國,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共伯和在那遙遠時代所憧憬的美好願望得到實現,共和、共睦、共興、共強、共惠、共安、共富、共康,成為現實,神州大地,盛世呈祥,國泰民安,中華民族以嶄新麵貌昂然立世,GDP世界第二,民族複興取得巨大成就。

共國位居中原,為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數千年來,演繹出許許多多在中國曆史中有重大影響的人物和事件,使輝縣成為厚重的曆史文化名城。當代輝縣,社會經濟迅速發展,成為中原大地上一顆璀燦的名珠,並在全國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譽度,放眼未來,輝縣的前途會更美好。

共伯和以淵博的知識,豐富的從政經驗,睿智的社會辨析力,深邃的曆史洞察力,發出的九預言,被數千年曆史一一驗證。

卻說共伯和仍常盤桓流連於共國的山山水水之間,仍研史寫史,吟詩為文。

一日,共伯和與丞相孟尹輕車簡從,出共城東華門,向東方悠遊而去。

和風拂麵,暖日沁心,芳草生碧,野花鬥豔。共伯和忘情而樂,吹簫而鳴,不知不覺中行有九裏許,至今共城東郊周卜村東南一帶,北觀山丘圓圓,突兀於平川之上,狀若華蓋,(此山名為共山,直至二十一世紀初因開山鑿石挖盡),南觀大地綿延,一望無際,東觀又有山丘,若鳳凰翹首,展翅欲飛,西觀共城如方鼎聳立,氣穩勢重,共伯和大喜道:“好風脈也!以堪輿之術度之,前為朱雀之位,浩浩平川,前程不可限量,後為玄武之位,枕依丘山,安詳之至,左為青龍之位,手托鳳凰山,吉祥無限,右為白虎之位,手托共城,永寄情想。如此風水絕佳寶地,乃上蒼賜與寡人,寡人百年之後,即葬於此,心永安矣——”

共伯和又拿出神圭,測日影,量山形,定方向,觀土質,大叫道:“妙哉!項項皆合易經之理、堪輿之道。寡人百年之後,歸葬之時,一切從簡,不行大禮,不得擾民,不可厚葬,凡金銀珠寶,一物不可入土,更不許以人殉葬。然寡人之至愛者,乃書簡之物也,於鎬京十四年間,窮研典籍,搜尋文墨,召博學之士,編撰繕寫古今百科史文,精製文牘案卷,又皆抄錄三份,以備查閱,以傳後世。寡人歸還鎬京大政,返回共國之時,奏明天子帶回一份,二十餘車方得載畢。又共國國政、鄉裏文牘案卷,也完整記載,分抄多份。更有寡人之作,乃嘔心瀝血而成,更視為心肝血肉。須將一應書簡,隨而下葬,永陪寡人身骨,勝於金銀珠寶,奴仆僮婢矣——”共伯和對孟尹一再而言,孟尹笑道:“國君大人福壽方長,臣恐走於前,使人知聖意即可。”

歲月無情,催人老去。共伯和漸覺體衰身弱,氣力有虧,感慨萬千,言道:“人生在世,皆匆匆過客,有來即有去,有生即有死。寡人一生,居共城,治共國,入鎬京,代王政,治理天下,閱遍世事,理治萬機,嘔心瀝血,殫思極慮,自感無愧於共國,無愧於天下,然功過是非自有後人評說。”

共伯和壽至八十餘歲,於隆冬之際,壽終正寢。是夜,二十八宿之角亢星座墜落一大星,其光灼灼,其聲振振,分野正應共國。彌留之際,共伯和反複囑咐兒子共華及侍服眾臣:“生命輪回,乃天道也,神鬼之說,皆為虛妄之言,寡人分毫不信。金銀珠寶,身外之物,錙銖勿葬,然寡人常言書簡文牘,須悉數隨葬。爾等掌權治政,須切切銘記和仁為本,崇善揚德……”

共伯和正言間,漸漸閉目而亡,子共華及眾臣跪地,放聲大哭,悲慟天地,雪花飄落,瞬間遍地皆白。

國不可一日無君,眾臣哭畢,速擁共華即共國國君之位,史稱共伯華。共伯華一麵遵《周禮》之製,以“伯爵”之禮準備喪事,一麵遣使速至鎬京,奏報周宣王。

鎬京王宮之中,周宣王正在閱看竹簡,忽共國使臣奔入,跪地言道:“啟奏萬歲,共國國君無疾而終。”周宣王聞言,竹簡落下,悲戚頓生,大慟而哭 ,速起身向東方共國方向跪地叩首,言道:“師尚父代行大政十四年,謙和待人,力挽狂瀾,治國理政,不遺餘力。更慈心勤躬,育朕學六藝之術,教朕習朝政之道。今師尚父駕崩,朕當親至共國悼唁,以天子之禮葬之。”

周宣王立下聖旨,備九鼎八簋等天子之物,匆匆起駕,日夜兼程,趕往共國。

周宣王從共城西華門入城,顧不上觀瞻街景,連連催禦者加鞭催馬,奔向宮中。

至共國宮門之前,周宣王急身下車,雙臂前舉,奔入宮內,見議政殿正中,共伯和靈柩高放,跪地大哭道:“師尚父遠走——姬靜不孝,未能送終。今師尚父棄姬靜而去,姬靜再也不得聆聽教誨——”共伯華與大臣忙拉住周宣王:“陛下!陛下萬歲之軀,切不可行此大禮——”周宣王仍哭道:“師尚父與朕,若太公與武王,周公與成王,非此大禮,不能表喪師尚父之痛也——”

周宣王拜畢,發旨以天子喪禮,為共伯和加身龍袍王冕,棺槨九重,供祭九鼎八簋,整牛整豬整羊太牢之儀,演八佾之舞,六十四名舞女,按八八之序縱橫排列,伴隨著悲哀的鍾鼓笙簫之樂,起舞為祭……

出葬之日,豔陽高照,風和日瑞,天子喪樂大奏,送葬車隊出宮,天子儀仗行於前,依天子駕六之禮,六匹馬拉著共伯和的九重棺槨緊隨於後,天子九鼎八簋,滿載竹簡的三十六輛車依次排列,周宣王姬靜、共伯華、共國官民皆穿最重的喪服——“斬衰”相送。

車隊走今共城大道,向東出共城東華門,行九裏至今輝縣市東郊周卜村東南共伯和親選的陵地,依天子之禮下葬,周宣王發旨將天子儀仗、九鼎八簋排列整齊,分置於兩側,又將天子駕六的六匹駿馬及車掩埋,最後將三十六車萬卷竹簡隨而埋入。

計有:

盤古開天地史

三皇五帝史

大夏朝史

大商朝史

大周朝史

共和行政十四年文牘案卷

天下諸侯史

天下蠻夷史

共國曆代國君史

共國文牘案卷

共國詩文

史事九預言

封土畢,周宣王、共伯華又率官民恭行祭禮,依依不舍別陵而去。

“共” “洪” “龔”姓皆源於共國,南宋史書《通誌》載:“西周共國子孫以國為氏,後加水為‘洪’”,《中國古今姓氏大字典》寫道:“共姓,源於西周共國,派生出洪、龔。”

日月輪回,星移鬥轉,2700多年過去,共伯和陵墓地表的封土享殿早已蕩然無存。世事紛紜,人象無常,不知地下共伯和骸骨,陪葬的天子儀仗、九鼎八簋、天子駕六車馬、萬卷竹簡之書可還存否?若無人盜掘,依據考古經驗推測,密封於地下的九鼎八簋、人馬骨骸必完好無損,隔絕空氣的竹帛之物也有2000多年保存完好的先例,有大量的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墓為證,共伯和陪葬的萬卷竹簡之書可能有存。

西周時期的天子儀仗、九鼎八簋、天子駕六車馬、萬卷竹簡之書、九重棺槨、共伯和骸骨,件件都承載著價值無邊的曆史信息,件件都是中華民族國之瑰寶,對世界曆史、人類文明也有巨大的研究價值,若能考證發掘出共伯和陵墓,將是轟動中國乃至世界的一大盛事,具備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世界文化遺產的條件。

光陰似箭遠逝,共城夯土仍存;共國已成遠史,共伯和永載史冊。

曆經兩千多年風雨滄桑的共城遺址,於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定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為紀念共伯和代行王政,輝縣市將市區中心路改名為“共和路”,東西大街改名為“共城大道”,隆泰房產建設共伯和大街、共伯和廣場,樹立共伯和雕像,極大提升了城市的曆史文化品位和知名度、美譽度。隨著社會經濟、文化事業和思想觀念的發展,共伯和這一輝縣最亮的曆史文化品牌,中國曆史文化產品的空白點,必將得到更好的研究開發,如複製共伯和宮殿,推測探尋共伯和陵墓,拍攝電影電視劇、綜合介紹片等等。

讓我們永遠緬懷這位從輝縣大地上走出,於公元前841年——公元前828年在鎬京代行王政十四年,臨危受命力挽狂瀾,文治武功彪炳千秋,開創中國曆史確切紀年,創立“共和行政”,並成為“共和國”一詞漢語表達方式來源的偉大人物——共伯和。

“共”風惠天下,“和”傳萬古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