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遠之此人自小嗜書如命,但是奴隸又不能讀書,好在那一頓打沒白挨,有了趙華琛這一層,他也有機會跟著主子看些書,聽先生教教課。
安國候本來很不高興,不過看著自己兒子自打帶著這個小奴隸一起,倒是讓他省下不少心,雖然偶爾也偷偷跑出去,但是次數卻是越來越少了,進書房的時間卻越來越長了。
老侯爺,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講究那麼多了。老侯爺哪裏知道,趙華琛進書房那是睡覺去了,隻是為了帶趙遠之去讀書。
都說耳濡目染,這趙華琛雖然不愛讀書,但是一邊有著最好的先生教著,一邊又為了趙遠之能多多讀喜歡的書而天天在書房陪著,加上自己自幼聰慧,不知不覺,要論學問也不差。
但是,這趙遠之卻越發的了不得。後來由於老侯爺老來得子,趙華琛尚未弱冠,老侯爺就過世了。
趙華琛繼承侯爵位,第一件事就是免除趙遠之一家的奴役,賜姓趙,將自己的小名遠之送給他做名字,那時候開始趙遠之才叫趙遠之的。
年少又沒有資曆,再加上就喜歡綠林市井的趙華琛,在趙國邯城的貴族圈裏混的並不好。
加上自己仗義疏財,一度讓諾大的侯府斷了糧,家道也慢慢敗落。但是有著趙遠之的安國侯卻時來運轉,那時候恰逢北周進攻趙國玄龍山脈一帶。
北周勢大,趙國朝堂多數大夫都主張割讓玄龍山以東的幾座沒有大用的沙城給北周,換來和平發展。
趙華琛也就是在那時候,在朝堂上第一次展露頭角,力主出兵抗擊北周,一篇縱橫大論,震動趙國朝野。出兵之策也讓不甘於讓步的趙王頗為高興,試想哪一個君王在有能力的時候願意受割地賠款的奇恥大辱。
當然這縱橫大論自然不是出自趙華琛,而是趙遠之的手筆,不過這些就不足為外人道了。事情果然如趙遠之所料,趙王下令,趙華琛領兵五萬出征漠北之域。
趙華琛也的確是個將才,出兵半年生生擋住了北周精銳的進攻步伐。在趙遠之的建議下,以玄龍山,當陽鎮為根基,居高臨下,與北周大軍對峙三年之久,在趙遠之的一番謀劃下。出奇兵打敗北周軍隊,一舉將北周軍逐出趙境。
那時候前來接應的蕭家軍,都沒有在趙遠之手上占到便宜,最後也就不了了之了,就連那時候的公孫長龍都望西感慨:
“趙國趙遠之,若是得到重用,趙國還要興旺百年!那趙遠之在玄龍,趙國東域無憂矣。”可見此人才略。
如今玄龍山脈的一切防禦攻勢皆是趙遠之親自監督建造。並且經過無數戰火的洗禮。
後來蜀國也眼饞當陽這塊寶地,出兵攻趙,派出了那時候號稱和北周蕭家軍齊名的蜀國鐵骨營,號稱專克硬骨頭的鐵骨營,有大軍十餘萬,傳說出征那日的旌旗遮天蔽日,震動漠北。
就連趙國朝臣們都嚇得建議趙王遷都,向更北邊遷都,以避鋒芒。
連蕭家軍都進入戰備狀態。但是結果呢?被這個趙遠之輕描淡寫的隻用了區區三萬弓弩手,就叫那傳說中的精銳鐵骨營,真正的成為了一個傳說而已。
世人皆傳說是趙華琛英明神武,但是隻有漠北了解實情的人才知道,其實這一切幕後的運籌帷幄之人,是一個名不經傳的書生喚作——趙遠之。
公孫長龍對此人都忌憚萬分,但是也是此人過於低調,連百事門的麒麟榜上都沒有將此人記錄。
也就是那一戰讓趙華琛名動天下,被封為安國公,成為趙國第四個公爵親王,趙華琛也是接受了趙遠之的建議,上書趙王願意永鎮玄龍之域,成為趙國唯一一個手握實權的親王。
也就是如此,漠北之域進入了一段長達數年的和平時代,一直到了今日。
和平讓漠北之域也漸漸富足起來,趙國漠北當陽在安國侯的大力支持下也成為了漠北之域的經濟中心,異常的繁華,與周圍方圓的城池的敗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
當今世上最大的江湖宗門南劍宗便位於當陽鎮的玄龍山之上。
想到這些,蕭桓對趙國當陽也是充滿了期待,對那趙華琛和趙遠之更是充滿了好奇。
認準了方向,跑過一片荒郊野嶺,便是半日的光景。中途因為不認識路倒是兜了不少圈子。
楚希兒的傷口已經處理過了,但是畢竟沒有休息好,小臉微微有些泛紅,腦袋有些發熱。
好不容易這才看到了一個路邊的茶棚子。
蕭桓停了下來,將大黃隨意遣到一邊吃些幹草。
自己則打算在茶棚子裏休息休息!給楚希兒換些藥!
蕭桓一身破爛的甲胄早就換了下來,借用了農夫家的一件滿是布丁的粗布麻衣,大黃的毛色也被沙土掩飾著顯得像一頭垂暮的老馬,一切看起來並不惹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