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紇之名來源於部落韋紇、烏護。788年,回紇改名回鶻,取義為“回旋輕捷如鶻”。回紇是鐵勒諸部的一支,韋紇居住在土剌河北,烏護居住在天山一帶。回鶻一度作為突厥汗國的臣屬。突厥汗國強盛時,回紇部落臣服突厥。743年,回紇汗國滅突厥,統一鐵勒諸部,回紇逐漸成為鐵勒諸部的統稱。840年,回鶻汗國瓦解,居住在漠北的回鶻部落大部分南下華北,其餘部分分三支西遷,其中一支和天山一帶的回鶻結合,還有部分回鶻部落依附黠戛斯。
回鶻是鐵勒諸部的一支,北朝後期開始處於突厥汗國統治之下,******汗國瓦解以後回紇取得獨立,和鐵勒其他部落一起隸屬於唐。743年在唐朝的幫助下,回鶻滅突厥汗國,建立回紇汗國。788年回紇改名回鶻,848年黠戛斯滅回鶻汗國。其後漠北地區回鶻部落分為四部,一為烏介可汗為首的南下部分,從河套南下,由於侵擾唐朝邊疆被滅,部眾多數融入華北漢人;二為於宋、遼、金時代勢力強大之甘州回鶻與沙洲回鶻;三為西州回鶻(居高昌之地,即吐魯番),虔信摩尼教與佛教;而最為強大的一支西遷至七河流域,和當地天山的回鶻以及葛邏祿等鐵勒部落建立了威震中亞的喀喇汗王朝。
隋唐時期,回鶻部落聯盟為突厥汗國的重要構成部分。公元605年(隋大業元年),回鶻聯合仆骨等部族起來反抗阿史那部族,並逐漸強大起來。公元646年(唐貞觀二十年),回鶻配合唐軍攻滅了薛延陀政權,首領吐迷度自稱可汗,接受唐朝的管轄,唐在其地分置六府、七州。公元744年(天寶三年),回鶻首領骨力裴羅自立為可汗,建立回鶻政權。這時回鶻控製的地區,東起今額爾古納河,西至今伊犁河流域,勢力日益強盛。
公元840年回鶻政權被黠戛斯推翻後,大部分回鶻人向西遷徙。一支遷到蔥嶺以西,一支遷到河西走廊,一支遷到西州(今新疆吐魯番)。西州回鶻又向西發展,以高昌(今新疆吐魯番)為中心,建立了高昌回鶻政權。西州回鶻後來改稱為"畏兀兒",也就是今天的維吾爾族。
突厥、回鶻語言屬阿爾泰語係突厥語族。突厥創造了自己的文字,使用動物名稱作符號以計算年份。唐代以前,大漠南北的蒙古高原大半屬於突厥語世界。突厥和回鶻草原貴族都力圖加強對內蒙古東部地區契丹人、室人的統治,在契丹、室韋駐有官員。後突厥還似乎曾向興安嶺一帶移民。突厥、回鶻勢力進入內蒙古東部地區,便向室韋等族打開了通向大漠南北的門戶。突厥和回鶻對室韋人的經濟文化都有影響。
方式,回紇和唐王朝保持著相當密切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往來,從而成為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促進了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唐代回紇發展概述及與唐政府的特殊關係
回紇是鐵勒的一支,該部自稱為“Uyghur”。回紇在漢文史籍中的最早稱呼為袁紇[1](亦作韋紇)和烏護[2](亦作烏紇)。其中袁紇為漠北鐵勒中的一部,烏護為天山附近鐵勒一部。7世紀初,袁紇改稱回紇,並以時健為君長,建牙於色愣格河,形成了最初的政權。隋末唐初,時健子菩薩立為君長,隸於突厥。630年******汗國滅亡後,回紇又附屬於隨之建立的薛延陀汗國。至菩薩子吐迷度時期,乘薛延陀汗國與唐交惡的時機,吐迷度聯合回紇各部共攻之,並於646年滅了薛延陀汗國。回紇稱霸於漠北,吐迷度自立為可汗,建立回紇汗國。此後,被回紇統一的漠北鐵勒各部也都逐漸被稱作回紇或自認為回紇。
從646年到681年是回紇汗國發展的第一個興盛期,汗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在各部中的威望和在唐朝的影響均大大增加,疆域“以磧為限,大抵北諸蕃悉隸之”。永隆中,******開始了聲勢浩大的複國運動。從682年開始,回紇人逐漸分裂為南北兩大部分,其中主體部分向北退縮到原居地色愣格河流域和土拉河以北地區,在突厥碑文中統稱為九姓烏護。由於******第二汗國阻絕了他們與唐朝之間的往來,所以在漢文史籍中幾乎沒有關於他們的報道,但在突厥文碑銘中留下了關於他們的信息[3]。以可汗家族為主的部分則向南遷移到甘州和涼州一帶,其王統一直未斷。727年,可汗承宗等人受涼州都督的誣告,流配致死,承宗族子護輸殺涼州都督,斷絕了唐朝通往西域的通道。在唐軍打擊下,護輸率軍北投突厥,“退保烏德山”,回紇汗國屈服於******統治。開元末,護輸死,子骨力裴羅繼立,揭開了回紇汗國曆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