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文啊,有句話說得好:‘石,可破也,不可奪其堅;丹,可磨也,不可奪其赤;人,可貧也,不可消其誌’。你應當學會克服你心中的種種挫折感,把握住你生命中的精神支點。說起當年,我是沒有鼓勵你去搞文學創作,甚至還潑了一瓢冷水,那是因為你當時的人生閱曆不足,本身也缺乏在社會上的曆練。”葉英明突然像一台開啟思想的機器,庖丁解牛般地剖析著兒子的作家夢,慢條斯理地說道:“要知道,優秀的作家應當首先成為睿智的思想家。也就是說,他必須去接觸現實社會,開闊視野,發現問題,引發思考,然後才談得上用文學創作去探究人性根本和社會層麵,進而用作品來說話,為此給未來的人們留下某種啟迪。通俗地說,就是要善讀社會這本無字之書。這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過程。我記得魯迅先生曾經說過‘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界這部活書’,講得就是這個道理。改革開放快三十年了,而你們正是從這個風起雲湧的偉大時代中走過來的,這種經曆也是很有價值的、彌足珍貴,難道這些不值得你坐下來寫出一部作品嗎?從客觀上說,當今社會本該是一個產生文學巨著的時代。改革開放後,在‘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才是硬道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等理論思想的指導下,從打破‘大鍋飯’到‘承包’製,從端起“泥飯碗”的個體戶出現到民營企業的蓬勃發展,可以說,這是一個劃時代的、有著其重要的曆史意義的變遷。‘時勢造英雄’,就以你那位中學同學為例吧,他從赤手空拳到成為億萬富豪的這個過程,充分體現了時代的巨變,也讓人們看到了市場經濟對這個社會的衝擊是多麼地強烈和震撼,難道不是這個時代發生的奇跡嗎?而他的經曆也不過是今天社會發展中的一個典型、一個縮影。像這樣的事情,若放在改革開放以前是很難想象的。那麼,反映和探究其背後的社會成因,這不是文學創作的最佳視角和切入點嗎?從主觀上說,你如今人到中年,正是思考和分析問題最成熟的年齡。雄鷹當然可以低飛,但其仍然不會失去張開翅膀直上雲霄的豪情壯誌。你既然有些文筆,又願意寫點什麼,我又怎麼會不讚成你去實現你的作家夢呢?”
聽了父親這番言之在理的分析和鼓勵,葉叢文心裏有一種登高望遠、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一下子就重新點燃了信念的火把,瞬間將他的前路照亮。
“爸,沒想你還會這般鼓勵我啊!”葉叢文感動得鼻子一酸,雖然心境複雜難述,仍不住地點頭稱是。他把手裏那支煙掐滅了,苦笑地說道:“真想現在就坐下來,動筆創作這麼一部波瀾壯闊的長篇小說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