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軍士卒多裝備“玄甲”,又稱為魚鱗鎧,幾千片鐵片密密麻麻的,是吳國最好的裝備了。一般士卒常用裝備環首刀,環首刀的環是纏布綁在胳膊上避免掉落的。越長的環首刀使用的難度也就越多,王煒甚至看到最長的環首刀有長達三十多寸。長刀外還有隨身短刀,因緊貼大腿叫“拍髀”。其餘有些士卒也會根據自己的愛好裝備長戟、矛槊、弓弩等。
戟乃後三國時重頭兵刃,長短都有,規格也不同,根據士卒身高,若是步兵大多為一人高,騎兵的越長越厲害,不過長戟越長倒也越不容易使。簡單的長戟就是一橫一豎如“卜”形。又如“雄戟”則橫上翹,豎加了個彎鉤。
矛槊則和戟長度差不多,就是一木棍插上各種頭。最長的有三丈,用來破騎兵用。
弓弩,會根據斤,鈞,石分為三級,一般弓用斤,弩用鈞,石。一般弩是三十弦一弓,諸葛弩失傳(當然除了王煒之外)。
然而無論是對於重甲騎兵還是騎兵射手,步兵戰勝他們的殺傷利器都在於強弓硬弩。因為在作戰中,步兵缺乏戰術機動能力,其所使用的武器隻有比騎兵的機動更快同時必須是遠程,才能有效戰勝騎兵,而這種武器正是強弓硬弩所具備。
當然,僅僅憑借強弓硬弩是不能戰勝騎兵的,四個經過訓練的戰士,在騎兵突擊前,在自己的前方樹起兩人高的櫓,三個戰士半跪在地上,用頭和肩膀支撐櫓,另外一個手持環首刀站在側麵,用以斬殺落馬的騎兵,至於矛則是通過櫓中間的一個小孔射出,末端插在地上用於支撐。
所以南軍對於弩箭的訓練,重視的程度可知。
凡軍隊戰爭,若能從敵人手中搶到糧食,當然是最好的計謀。運糧不但開銷大,且不能遠行。且士卒所背負糧草過重,則戰鬥不利,若民夫運糧,則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譬如出兵十萬遠攻,輜重部隊要占去三分之一,能真正參加戰鬥的士兵隻有七萬人,這已經要用10萬民夫人運糧了,再要增加就難了。且輜重、運糧的馬匹、毛驢等也多需照顧。
南軍士卒多為忠良之後,富家之子,武器裝備盔甲多為自帶,無一不是精銳。見王煒點卯之時還需參軍到軍營呼喚,知道是新兵蛋子,隻是想不透程將軍為何看得起這黃毛小子。
王煒自然知道眾人看不起自己,也不多說話,隻是責令參軍張博主持日常訓練。士卒先是負重慢跑,負百斤之重,約莫十裏之路,眾兵平素散漫慣了,雖然對王煒多有不服,但畢竟王煒還是其上司,日後雖不說榮華富貴,但想日子好過點還是先給王煒落一個好印象。
十裏跑完,一般士卒已經略見喘氣,但王煒卻如散步般氣定神閑,眾人不禁暗暗驚訝。南軍多為步兵,騎兵較少,訓練的方式也比較貧乏。
慢跑之後,就是練習弩箭。其實五連弩較為多見,但無論射程還是強度來說都比不上硬功,王煒看見張博背負著一把硬功,心裏暗暗有了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