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南京的塔(1 / 2)

大報恩寺塔

古金陵聚寶門外左側山上有浮屠一基,始為阿育王塔,吳始在此建,太初寺並重修阿育王塔。晉有僧得舍利子貯於寺內。南唐時複廢,宋祥符中重修,天禧中改天禧寺。明永樂間成祖北遷因欲報高皇,遂令鄭和等人監理即地建大報恩寺塔:其高三十二丈九尺四寸九分,頂以黃金風波銅鍍之,晴日照耀,上燭九霄。另以龍頭掛鐵索八條,垂鈴數七十二個,上下八角垂玲數八十二個,每晚九層外麵燃燈計一百二十八盞、下八方殿內及塔心有琉璃燈十二盞,計共點油六十四斤多,上照三十三天,中照人間善惡,永除人災。頂上天盤一個重九百斤,鐵鍋兩口,計重四千五百斤。東至俞通海公神道,南至大米行,西至來賓橋,北至秦淮河,周圍九裏十三步名曰:大報恩寺,額曰:天下第一塔。於永樂十年起工,消時共十九年竣工。總共用錢糧銀二百四十八萬兩,不包括頂上鎮壓夜明珠一粒,避水珠一粒,避火珠一粒,避風珠一粒,避塵珠一粒,黃金一錠,重四十兩。寶石珠一粒,永樂錢一千串及各種經書俱鎮壓在內。

嘉靖五年五月十五日,雷神驅逐怪蟲,追至此塔,頃刻巨響。三方九層損傷,賴神力威嚴,未通身損壞,於嘉靖七年二月重修,一層各賜一額,五色琉璃,照之天雲日,篝燈百二十有八、佛火宵燃,光徹遠近,又複舊觀。鹹豐兵火時,寺塔悉毀,無複存焉,後雖修洞補損不過百分之一。南京解放前毀於日軍炮火。尚殘存半片破廟,解放後開辦免費夜校,曰:”報恩寺小學”。

四方寶塔

南京的高淳縣有四寶,即:”四方寶塔一字街,千年牡丹倒栽槐。”

“四方寶塔”,寶就寶在”四方”上,古時江南一帶的塔形都是六棱或八棱的,呈方形的塔當為江南一絕,乃至全國之罕見。故列為省級文管保護單位。

高淳方塔,其底寬5米,高29.5米,尖頂,塔的每層四周都有小門,以便觀賞者登各級遠眺塔形設計犬牙怪狀,風格古樸,四周桃,華解而大方。外表由低層貫穿到頂的磚柱為半圓形,逐級排列蓋瓦亦呈園半狀,別有特色,且堅實,牢固。

據《高淳縣誌》雲:……浮屠吳赤烏二年建(又一說為唐代所建宋紹興四年劉川修,明崇正又修,清道光十一年知縣許心源重修,同十年知縣楊福鼎重修。據述塔史已有一千八百餘年,其間修五次。有吳史記更為具體:”曆年久蝕於風雨,以岌岌為鸛鶴巢卵危”經始計增築廊基廣二百尺,仍七級,複高其尖丈許,……粉丹碧文彩陸離四射,淳之人樂而相顧加額……”

四方寶塔,曆經滄桑,至解放後,已相當破損,於1974年,國家投資修複,已對外開放。

靈穀塔

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後,為眷念北代前烈,於1928年12月,在紫金山南篦,以鋼骨水泥築成了一座九層琉璃塔,高約61米,(其中塔高55.3米,塔頂高5.7米),每層綴以綠色琉璃翅角飛簷。外以走廊石攔,內置懸轉混凝階梯,供人們自由登高遠眺,南京風光,一覽不遺。

宏覺寺塔

宏覺寺塔縱立在南郊牛首山雙峰之間,原佛窟寺廟內二年(503)建寺,規模宏大,寺地方圓二十餘裏。唐時移長樂寺,福昌寺及資善寺。唐初法融和尚曾在此談禪,是佛教”牛頭禪”的發祥地。唐太曆九年(774),為了紀念法融大師,其後曾在這裏修了牛頭山第一座法融師塔,劉秉錫為塔寫了銘文。南唐後主改稱弘覺寺塔明時逢”臘八節”市內名寺曾紛紛來牛首山燒香拜佛。清代避乾隆宏覺改稱宏覺寺塔。日軍入南京時,寺廟付之一炬。今存宏覺寺塔為明代重修建,七級八麵,高二十五米,用磚砌成。1956年,在塔基下地宮內發明時鎏金喇嘛塔一座和金臥佛等,現藏於南京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