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1 / 2)

楊乃武與小白菜案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其知名度和影響力可以用“前無古者,後無來案”予以歸結。稱其為中國有史以來知名度最高的真實個案絕不為過。現代凡是稍有心緒不順暢者,皆以楊乃武與小白菜自比。可是,很多人沒有想到的是,您所知道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案件,其實並不是真實的,都是當年的藝人們根據道路傳聞添油加醋和任意演繹的藝術形象。主要是因為在晚清時期,審理這類重大疑難案件大都是在絕密的情況下進行的。審案官員嚴禁下屬向外泄露案件進展情況和審理過程中透露出的信息。然而,社會公眾卻對這一號稱奸情殺人的案件有著分外熱切的獵奇心態。在得不到官方可靠消息的情況下,馬路消息、無端猜測成為人們獲取案情信息的唯一來源。藝人們再根據民間的傳聞,加上藝術形象塑造的需要,在晚清時期就出現了極為豐富多彩的小說、戲劇、評彈、說唱等等藝術形式。久而久之,這種虛構的藝術形象,取代了真實客觀的案件事實,牢固地占據了人們的心田。

小白菜之夫葛品連是被餘杭知縣劉錫彤之子害死的。這是很多關於這一案件藝術形象的基調。這是作者為迎合人們心目中美貌女子往往被官家花花公子勾引的藝術審美心理需要而設計的情節。但事實上,這一事實並不存在。劉錫彤是天津人,他確有一個兒子曾經來過餘杭,但經刑部調查,劉錫彤的兒子與本案並無關係,而且,葛品連是病死的,並不是他人加害而死的。

上級審案官員大肆收受賄賂,以及因製造冤案而終致削職罷官。作品中的這一藝術處理,給人以痛快淋漓的情緒感受,往往是吸引讀者眼球的精彩筆墨。但事實上,這一情節也是虛構的。本案中並不存在收受賄賂的絲毫情形。案中的“受害方”和“加害方”都不可能有什麼金錢賄賂官員。藝術形式的行賄者是餘杭知縣劉錫彤。但這是一處明顯的敗筆。作為知縣的劉錫彤可以尋找多種理由壓下這一案件,既不致發生行賄上司的虧本買賣,也不會拱手讓兒子陷於讓上級官員掌握其生死的不可靠狀態之中,更不會不打自招,讓上司認為他處於不得已而行賄的理虧狀態之中。這樣的情節設計,顯得劉錫彤太傻冒了。

大批官員,甚至有說一百餘位清廷官員因這一案件而丟掉烏紗帽。還有的將本案上升為朝廷內的政治爭鬥,認為是朝廷擔心“湘軍”勢力坐大而利用此案乘機打擊湘軍勢力。當然這也是沒有任何根據的。事實上,清廷在處理涉案官員時是非常慎重的。在刑部向朝廷的奏折中,哪個官員該受到何種處罰,為何要受到這樣的處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對兩位大員楊昌浚和胡瑞瀾的處理,也是有根有據,不枉不縱。對於幾個雖然參與案件審理,但隻是拖延過久,沒有得出處理結果的官員還都沒有給予任何處分。但卻處理到了晚清國學大師章太炎父親,當時是餘杭縣衙幕賓,大約是師爺之類的章浚頭上。說他不該聽信劉錫彤之言把倉前藥鋪的“錢寶生”傳來縣衙作證。刑部糾正了一起大冤案,又製造了一起小冤案。至今也沒有人想到為這一冤案平反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