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發兵捕不道,四夷集龍鬥於野,四七炎際火為主。”
這句讖語就是王莽的大國師,劉歆在赤伏符上所看到。讖語在漢朝,早已成為很多人愛好和研究的對象。在王莽時代,最為流行。為什麼呢?不為他,因為王莽當皇帝,也是因為一句讖語。
王莽,字巨君,荊州江夏郡新市人;出生在河北魏郡元城,應父母去世早,隨兄長長大。後兄長死後,王莽就跟隨叔父王鳳;太後王政君把持後宮,外親王氏獨大;當時王氏一門先後九人封侯,五人擔任過大司馬。
“告安漢公,莽為皇帝。”
那時的王莽已經是大權在握,假皇帝、攝皇帝、安漢公居多官職為一身。所以,政權早已落在王莽之手。當時,才兩歲的劉嬰被封為皇子。王莽時刻都有取代之意,但又心有所顧忌,不敢輕舉妄動。
在王莽把持朝政之時,引起劉氏宗室封王不滿。劉崇帶領他那一脈,一百多人舉兵反抗。在進攻宛城時,全都被斬殺。之後,又有東郡太守翟義起兵。並擁立嚴鄉侯劉信為皇帝,通告天下反王莽。長安以西二十三個縣,“盜賊”趙明等也起來造反。王莽不斷調動大軍鎮壓,攻滅翟義的部隊。鎮壓了那些趙明等起義軍隊,一時感覺時機成熟。
沒過多久,有人報說在齊郡一水井中挖出一塊帶字的石頭。上麵寫著‘告安漢公,莽為皇帝。’被王莽下命,運之皇都長安。同年,又在巴郡一大山的山頂上出現一頭石牛。石牛出現時,天空突起大風,電閃雷鳴,飛沙走石不見天日。石牛身上顯現出金色光芒,石牛身上就出現兩句話:‘天告帝書,獻者封侯。’還有一句是:‘攝皇帝當為真命天子。’
這一切,都水到渠成。公元八年十一月,群臣上告,天意歸王氏,劉嬰禪位與王莽。王莽的族姑,王政君王太皇太後得知王莽要當皇帝,後悔不已。
王莽登基以後,改國號為‘新’。就開始實行古製,推行新政。隻是這一係列的新政損害了那些官吏和世族的利益,不能得到有效的推行。相反,那些官吏和世族還利用這一機會,變本加厲的欺壓。
就算天災人禍,朝廷的賑災錢糧都被各地官吏私吞。糧食也被各地世族拿到糧市高價出賣,官吏拿這些錢當做各地的收入,被高升封侯的不在少數。王莽在新政和各種政策推行時,缺少對外實際的效果觀察和落實,弄得天下多有怨言,天下多有思漢之意。
劉歆在赤伏符中發現這句:“劉秀發兵捕不道,四夷集龍鬥於野,四七炎際火為主。”讖語之後,就有了自己的心事。雖然,沒有對外說,隻是說:我的名字與漢哀帝劉欣重音,所以改名為劉秀。
劉歆就時時想著要殺王莽,取而代之。不想此事被王莽所知,劉歆最後自殺在家中。當時李通的父親李守在朝中做官,和劉歆也是常有來往,對讖語也有很深的造詣。李守在研究讖語時,也被他發現一側讖語:劉氏當興,李氏為輔。
地皇三年,公元22年,全國各地天災不斷,到處流民四起。許多人為了生存,不得不把那些已經死去的人,作為食物分食。王莽知道各地天災,人們沒有食物,隻有分食那些死去人的屍體。
當時到處天災,那麼多的地方都上報,要國家發放錢糧賑災。本來天災連年,國庫早已沒有了糧食,又沒有那有糧食拿出去救濟災民呢?
王莽正為此事犯愁時,有人提出一個建議;用草與木屑碾成粉末,做成一種名叫酪的東西,分發給災民食用。王莽接納了此建議,命令各地照樣做出來,分發救濟災民。
這樣的食物,讓人如何下咽。災民剛剛開始,還以為官府真的有救濟糧來了。大家紛紛前去排隊領食物;開始大家吃了一口,就紛紛扔在地上;久而久之,就再也沒有人去領這樣的食物。
時間一久,見官府再也沒有救濟災民;各地災民為了生存,就開始出現搶砸事件。開始隻是小打小鬧,官府也就派兵抓拿,後來各地官府也是苦不堪言。
因為大家都知道,在官府大獄之中有吃的;雖然被關在大獄之中,沒有了自由;但是不用擔心沒有飯吃,不用每天挨餓。對於那時在災民來說,大獄裏就是人間天堂。
一時各地搶砸不斷攀升,官府實在沒有辦法,就開始派兵鎮壓。災民開始在鎮壓下開始反抗,有反抗就有傷亡,有傷亡就有仇視,就這樣雙方的戰鬥就越來越大。
朝廷就開始派大軍砍殺,災民為了生存,就不斷的彙聚在一起,與朝廷的大軍對抗。事情就越演越烈,災民就開始形成規模;直到能與朝廷大軍正麵對抗,形成了割據一方之勢。當時就有三股最大的農民起義軍,無數小股起義軍在各地盤踞一方。
一股名為銅馬軍,盤踞在河北、山西東南一帶。還有一股名為赤眉軍,盤踞在山東、蘇北、河北東南一帶。第三股就是綠林軍,在湖北大洪山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