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方成子居庸關浴血(1 / 2)

炮火硝煙連天蔽日,炮聲槍聲震耳欲聾,居庸關的城樓碉台在戰火硝煙中顫抖著、戰栗著。

一個負傷的士兵擔心地問方成子:“方副營長,咱們還能守得住嗎?說真的,咱們還得堅守到什麼時候呀?”

方成子咬著牙回答說:“守不住也得守,上峰讓咱們守到哪一刻就得堅守到哪一刻。咱們所有撤出去的大隊人馬都要從康莊站乘火車,起碼需要三四天,咱們這不是已經堅持兩天了,再堅持一天就有希望了。”

另一個士兵說:“大隊人馬都撤了,偏把咱們留下來斷後,我是連一會兒都堅持不住了,這炮打得也太邪乎了。”

方成子咬著牙說:“不許泄氣,咱就是拿命扛也得扛過明天去!”

南口的戰事已經持續了三個月。三個月前“國民軍”被迫撤出天津北京時,局勢已然十分危急:趁著馮玉祥還在國外,東北的張作霖、河南的吳佩孚、山東的張宗昌和山西的閻錫山結成了“討赤聯盟”,統軍四十五萬,兵分北、東、南三路,聲言要徹底消滅西北國民軍。國民軍在整個津京察綏隻有十幾萬兵力,不得已被迫同時在雁門關、多倫和南口三個方向實施頑強阻擊。

吳佩孚親自率領的二十多萬奉魯直大軍在南口就遭到了殊死抵抗。據守南口至八達嶺一帶的國民軍不足三萬人,卻憑借著關隘天險和堅固的工事,以高昂的士氣和頑強的阻擊讓“聯盟軍”在三個月中望關興歎、寸步難行。

後來“聯盟軍”改變戰術,在正麵進攻的同時兩側迂回包抄。麵對敵眾我寡、腹背受敵的態勢,國民軍不得不撤出南口,大部隊開始向張家口、綏遠一帶撤退,隻留下方成子所在的手槍營堅守在關溝負責掩護撤退。

從南口到八達嶺這條山溝被稱為關溝。手槍營原本據守在居庸關是作為預備隊的,現在卻要替大部隊斷後,不得不當麵遭受到敵人的連續衝擊。

手槍營裏從士兵到官長一律都配備了一長一短兩支槍,槍法也都極準,對敵人散兵殺傷力非常大。但是“聯盟軍”依仗大量火炮,用持續不斷的炮火攻擊很快使關溝變成了一條死亡之穀,許多山頭被猛烈的炮擊摧殘得土崩石裂麵目全非,就連充當防禦工事的長城也被大段大段炸毀坍塌,京張鐵路兩側則頻繁發生激烈的拉鋸戰,甚至是白刃格鬥。

前沿的龍虎台陣地丟失了,趙營長命令方成子帶領一個排去把丟失的陣地奪回來。方成子二話不說帶著弟兄們就衝上去了,一頓手榴彈就把敵軍打下去了。但是很快龍虎台就招來了一陣陣更猛烈的炮擊,都說“新兵怕炮,老兵怕號”,但是像這樣連續猛烈的炮擊,讓任何人都隻能趴在塹壕裏連頭都不敢抬起來。

八月中旬正是多雨的季節,塹壕工事裏都是半腿深的積水,許多弟兄的腿腳都泡爛了。最困難的是連續的暴雨山洪衝毀了後方運送補給的橋梁涵洞,,大家隻能靠吃炒麵喝雨水充饑——真是頭上炮火猛腳下積水深,身後無退路肚裏饑渴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