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曆史材料(3 / 3)

各個店鋪都重新進行裝潢,連賣菜的小商販都要在店鋪裏鋪上地毯。各國客商路過酒店,都會被邀請進去喝幾杯,分文不收,還騙他們說:“我中原富足,老百姓到酒店吃飯都是不要錢的。”煬帝還命令用絲綢將路旁的樹木纏起來,而胡商的反應卻非常具有諷刺意味,他們說:“你們這裏有人連衣服都穿不起,還不如把這些裹在樹上的絲綢拿去給他們做衣服呢?”真是弄巧成拙啊!隋煬帝要是能為老百姓考慮一些,何至於成為亡國之君呢?

大工程。隋煬帝時期興建大工程的舉措主要有:建東都、修運河、築長城。

楊廣初即位,就立刻下令擴建東都洛陽。因為長安的交通不夠便利,且農業規模也遠不及中原地區。擴建後的洛陽城氣勢恢宏、道路寬敞,極具大國的氣派。修建運河,也是煬帝即位之初便提出的,可見煬帝對這些大工程早有打算。運河的修築分為幾個階段:大業元年(605年)下詔開鑿通濟渠、邗溝;大業四年(608年)修永濟渠;大業六年(610年)開江南河。這樣,南北貫通的大運河修築完成了。修築長城共兩次,一次在大業三年(607年),另一次在大業四年(608年)。

大工程都如期完成了,楊廣對於這些作品都非常滿意,但他絲毫沒有顧及到修築這些工程所耗費的人力,所付出的代價。營建東都,共耗時10個月,每月役使男丁200萬;開通濟渠征男丁百萬,鑿永濟渠共征發河北地區男女百餘萬人,連女人都被征調開渠,可見勞役的繁重;兩次修長城,也耗民力達百萬以上。在以農為本的社會,短短的十幾年裏,國家征發如此多的人力修築公共工程,給國家的生產造成了重大損失,老百姓在繁重的勞役下,衣不遮體、食不果腹,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百姓心中的怒火已經點燃了隋朝這座將傾的大廈,作為最高統治者的隋煬帝還沉浸在他的大國迷夢中,根本沒有感受到這股熊熊烈火已向自己撲麵而來。

大排場。隋煬帝認為,作為大國的君主,做任何事都要有大國的氣派。他三遊江都正是基於這種想法。楊廣在做晉王之時,就以揚州總管的身份在江都生活了十年,對江都頗有感情。即位後,他分別於大業元年(605年)、大業六年(610年)、大業十年(614年)三次遊江都,第三次之後,就常住江都,並最後死在那裏。隋煬帝三遊江都,每一次都是擺足了帝王的氣勢與排場。大業元年(605年)八月,煬帝開始了登基以來的一次南下江都。他所乘坐的船叫龍舟。龍舟分為四層,有六層樓高,上層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可以舉行朝會;中間兩層有100餘間房子,供煬帝休息、娛樂之用;下層是宦官、宮女等近侍的住處。

船上雕梁畫棟、金碧輝煌,與宮殿沒有兩樣。皇後、後宮、王侯、大臣、僧尼、道士等等,分乘不同船隻,還有其它不同用途的大小船隻數千艘隨行,最後還有兵船數千艘護駕。陸地上,幾萬名纖夫、騎兵一路相隨。船隊前後綿延二百餘裏,水陸共有二十幾萬人同行。所過州縣,都要為船隊獻食。這樣的排場,一去一回,反複三次,隋煬帝可謂風光無限,掙足了麵子。可他隻知興奮、滿足,忘記了樂極生悲的典故。驕奢淫逸、揮霍無度,最終斷送了國家的前程和自己的性命。

大戰爭。戰爭可以顯示一個國家的實力與尊嚴,尤其在冷兵器時代。隋煬帝認為,大隋王朝國力空前,其它國家隻能對隋朝馬首是瞻、唯命是從,絕對不允許有任何形式的挑釁與背叛。隋煬帝三征高句麗就是出於維護大國威儀的目的。高句麗,是當時朝鮮半島北部的一個政權,趁北朝末年、隋朝初年,中原戰亂不斷,北方突厥頻頻入塞侵擾的形勢,多次派兵侵入遼東地區,掠奪土地、人口。隋文帝就曾因此欲發兵討伐,後高句麗上表謝罪,文帝方才罷休。

充滿大國情結的煬帝決不能坐視無禮的高句麗再囂張下去,決定禦駕親征,一定要讓高句麗王跪在自己的腳下謝罪稱臣。為了討伐高句麗,煬帝做了精心部署。大業四年,開通永濟渠便利運輸。六年,又下令全國為出征做好戰馬、武器的準備。七年,命令幽州總管造海船三百艘。之後,調動江淮、河南、河北等地的民夫運送糧草到遼西。最後是征調全國的軍隊。一切準備就緒。隋煬帝遂於大業八年、九年、十年三次出兵討伐高句麗。之所以有三次征討,是因為第一次隋軍經驗不足、指揮不利,導致兵敗;第二次因為楊玄感叛亂而中途終止。第三次討伐,由於高句麗國力耗盡,隋軍又取得平壤戰役的勝利,所以高句麗王遣使請降,隋煬帝才心滿意足地班師凱旋。

煬帝征遼,維護了大國的尊嚴,但付出的代價相當沉重。在戰前準備階段,為造海船,就有三到四成民夫死亡,運輸糧草而累死、餓死、病死的民夫更是不計其數。第一次征高麗,隋軍兵士死傷大半,4萬海軍在平壤中埋伏,生還者僅幾千人;高句麗將詐降,大將宇文述被其所騙,30萬將士,僅有2700人得以生還。煬帝如此大規模用兵,導致國家財力枯竭、人民勞役繁重,土地無人耕種,青壯年勞力大量損失。這種戰爭勝了又有何意義?隻是隋煬帝窮兵黷武、好大喜功的虛榮心得到了滿足,他的大國夢想似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實現。隋煬帝的大國夢,毀掉了大隋江山。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不管楊廣的主觀意圖是什麼?但他的所作所為,已經使得他喪盡了民心。人民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揭竿而起了!

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了!隋朝即將走到它的盡頭。

誰亡隋朝

隋煬帝的統治,激起了人民的強烈不滿。中原各地都燃起了起義的烽火。在短短的幾年間,北至山西、河北,東到山東、江浙,南抵嶺南,西達河西走廊,大大小小的義軍就有數百支。但這些起義軍,沒有統一的口號,力量相差懸殊,彼此之間又缺乏溝通、聯合。這些不足給了隋朝的腐朽統治以苟延殘喘的時間與可能。但與此同時統治集團內部也已不是鐵板一塊,而是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人們常說:堡壘往往從內部被攻破。隋朝這個堡壘正是由於統治集團內部的幾個“炸彈”而摧毀的。這幾個“炸彈”是:楊玄感、李密、李淵和宇文兄弟。他們舉起了反對隋煬帝的旗幟,並最終導致隋朝的滅亡。

楊玄感是奸相楊素之子,楊素死後,他襲爵楚國公,官至禮部尚書。玄感善文學,好結交賓客,領導瓦崗軍的李密就是他家的常客。楊素晚年已遭到隋煬帝的猜忌,恰在此時楊素病逝,躲過了一劫。而作為楊素後人的楊玄感,已經感到了處境的危險,他害怕煬帝翻楊素弑文帝、害忠良的舊案,致他楊氏一門於死地,為此他遂生殺煬帝之心。大業五年(609年),玄感隨煬帝西征吐穀渾。其間,他就試圖趁警備鬆懈、侍衛疲憊之時,刺殺煬帝。其叔父楊慎認為時機不成熟,玄感才未施行。大業九年(613年),煬帝二次東征高句麗,命玄感在後方督運糧草,當時百姓苦於連年征戰、勞役繁重,怨聲載道,人心思變。玄感認為舉兵討伐煬帝的時機成熟了,遂與所督民夫講:“當今皇帝無道,不顧百姓死活,玄感願與諸位起兵殺無道昏君,救億萬黎民,如何?”聽者無不踴躍相從。這時,李密來到玄感大營,玄感問他下一步該去向哪裏?李密為其獻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入河北,阻斷煬帝歸路;中策是取關中,據險而守;下策是向東都,率軍攻占,但拖延不得。楊玄感選擇了攻占東都。

由於東都守備嚴密,又有長安發兵救東都,煬帝又從前線調集部隊回救東都,楊玄感兩麵受敵,力不能支,遂戰敗自殺。楊玄感雖然戰敗,但他吹響了討伐隋煬帝的號角,也使得統治集團內部發生了分裂。大批達官子弟投到楊玄感的旗下,參加討伐煬帝的戰爭,隋煬帝不得人心,可見一斑。

李密,父祖皆為周隋顯貴。密少時任東宮千牛備身,侍衛太子楊廣。後辭官,專心讀書。

大業九年(613年),楊玄感起兵反隋,李密曾做過玄感的幕僚,為其獻三策,玄感兵敗之後,李密被捕又設計逃脫。大業十二年(616年)與瓦崗軍首領翟讓相識,二人戳力取得了一係列戰役的勝利。後來,翟讓讓位於李密,李密開始領導瓦崗軍。李密的瓦崗軍對隋朝的統治,構成了極大的威脅,煬帝連年派兵企圖剿滅瓦崗軍,可是直到隋亡,李密的瓦崗軍仍然活躍在河北、河南等地。李密,一個達官之後,竟毅然辭官,後又與草莽英雄結夥,公開站在統治階級的對立麵上,說明他已對隋朝失去了信心,他不再用自己的才智改造隋朝,而是用於推翻這個腐朽的王朝。他的想法代表了當時相當一部分官僚知識分子的心聲。

李淵,隋朝宗室,其母與隋朝獨孤皇後是姐妹,所以李淵與隋煬帝是姨表兄弟。隋末,李淵任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的目的就是稱帝建國,毫無吊民伐罪的意思,可以說,李淵是趁火打劫。從李淵建國的步驟也可明顯看出他起兵的動機。李淵宣布起義後,就直入關中,攻占了隋朝國都所在地長安,爭取政治上的合法化。然後他擁立尚未成年的代王侑為帝,遙尊遠在江都的煬帝為太上皇,自己獨掌大權。李淵擁立代王,自己挾天子以令諸侯,而煬帝受困江都,四麵楚歌,這實質上已經宣布了隋朝的滅亡。待煬帝在江都被殺,李淵就迫不及待地逼迫恭帝楊侑退位,自己黃袍加身,建立了唐朝。

而另一滅隋的關鍵人物是宇文兄弟,宇文兄弟指宇文述的三個兒子: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和宇文士及。宇文述是隋朝開國功臣,是隋煬帝最信任的大臣。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都曾違反煬帝禁令而獲罪。大業十二年(616年),宇文述死後,煬帝方才赦免兩人。當時,宇文兄弟也隨煬帝來到江都。大業十四年(618年),大量跟隨煬帝來到江都的北方兵士,不願久留南方,想設計逃回北方。那時的江都,已人心不穩。一部分下級軍官得知了這個情況,想借助這些兵士的力量,也逃回北方去。但這兩股勢力都不曾有謀反、弑君的打算。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宇文兄弟正好利用了這兩股力量,實現了弑君、兵變的目的。三月十日,江都兵變發生,次日,煬帝被宇文兄弟縊死,隋朝滅亡。末年的煬帝,滿足於他大國夢想的“實現”,隻知吃喝享樂,既無治國之心,又無興國之力,可能他已經預感到自己的窮途末路了。有一天,煬帝自己照著鏡子,摸著自己的頭,自言自語道:“這麼好的頭,不知誰來砍它!”麵對如此頹廢的煬帝,宇文兄弟遂決定弑煬帝。

隋朝滅亡了,煬帝做夢也不會想到是自己的大臣、宗親、親信會舉起反旗,伴著農民起義的洶湧澎湃的形勢,借機奪取自己的性命、推翻大隋的江山。

隋朝是中國曆史的重要朝代,它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但隋朝又太短命,僅僅38年。它因何而亡呢?它亡於隋文帝的嚴刑峻法、不辨忠奸、聽信讒言、擅行廢立;它亡於隋煬帝的驕奢淫逸、好大喜功、濫用民力、民心喪盡。而統治階級內部分化出的反隋力量,伴隨農民起義的烽火,最終滅亡了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