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打仗,後方議和。
一場戰爭無非是和戰兩端,但對大清來說,時機,卻實在不對。
目前的戰場表麵形勢,讓日本人心滿意得。
當然,這是懸崖邊上的冒險。
停戰——如何結束戰爭,獲得最有利的談判地位,日本人看得比較清楚,又押對了一局。
那麼,是時候見好就收了。在軍事力量的頂點到來之前,日本該想辦法,結束這場戰爭了。
否則,一旦翻盤,或其他玩家加進來,到手的東西說不定就會白白吐出。
雖然往前一步,再往前一步,可能獲得更多的利益。但事情不能過頭,過了,就是過猶不及。
如何找到和把握住這個最佳平衡點,絕對是一個高難度的技術活。伊藤博文變得越來越焦慮。
……………………………………………………
伊藤時刻關注和焦慮的,有兩個點:首先是日本還能不能撐下去,扛得起這場戰爭。
答案是,情況不太樂觀。
此時停戰,還能在“尿泡”被戳破之前,挾勝利之威,狠狠地敲大清一筆。
一旦呈現敗像,就無法訛詐了。
此外,伊藤敏銳地思考著國際局勢變化,列強的反應,是不得不考慮的。
最擔心的,是列強插手幹涉。而這是極有可能發生的。
此前,伊藤與外相與大清的接觸中,一再想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出現,所以一再要求與大清直接交涉,回絕第三者居中調停,也是毫不給列強留下任何插手的機會。
日軍攻占威海之日,正是日本人準備和談的時機。
伊藤明確地通過與伍廷芳的談話暗示,需要一位有名望有地位的重臣,最好是恭親王奕訢,或是李中堂鴻章大人親自為全權代表,赴日談判。
他不是不知道,李鴻章大人已經被摘掉花翎、脫去黃馬褂,革職留用查看。但伊藤更知道,李鴻章仍然有這個實力,有這個份量。
隻有他們出麵,才能確保談出來的結果,定出來的和約,能夠在大清得到落實,而不是一紙沒用的文書。
他看得確實很準。
……………………………………………………
一夜之間,備受攻擊和冷落的李鴻章,本來都到了被討論“論罪問刑”中的地步了,突然又紅起來了。被朝廷“賞還頂戴花翎、開複革職留用處分,並賞還了黃馬褂”。
現實麵前,可以看出那些“清流派”是何等無奈,又是何等的無聊且又無用。
李鴻章對這個結果,不知是喜是悲。李中堂當然知道,這個時候恢複職務待遇,或者可能是暫時的,決不是什麼好事——是有些不好的事需要他去辦了。
朝廷命其為全權大臣,前往日本議和。
十年前與法國和談,不是李鴻章非常讚同、並一力承擔的嗎,而且還談得不錯,法國人最後都沒要賠款。
但甲午已非昔日甲申可比。大家也清楚辦好這趟差事絕非易事,沒有榮耀,隻有屈辱。有人勸李鴻章激流勇退,沒必要再去打磨這張老臉了。
但深受儒家精神熏陶,屬於傳統士子的李鴻章,還是再次以憂國憂民的情懷和苟利國家生死以之的擔當意識,毅然決然接下了這副擔子。
誠然,無論誰去簽約,必被千古唾罵,指為漢奸。但這個時候,就要有人忍辱負重,豈能因個人禍福和榮辱而避之?辦了這麼多年的洋務和外交,也避無可避。
他已決心擔此重任,準備邁向屈辱的求和之路。
但對麵臨的政治風險,他同樣很清楚。
所以,李鴻章離開天津,於2月22日進京麵聖。
這一趟,李鴻章除了摸清朝廷的意思,還要討要一個執照。親自出馬可以,但有些重要的責任,決不能背黑鍋。退到什麼程度止,必須得到授權。
……………………………………………………
我覺得李鴻章大人更多考慮的,是前往日本的和談之路,必定艱難。朝中眾臣也有共識,大家猜度日本可能提出的和談條件,認為非割地、賠款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