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訊猝然在登州響起,當天,李秉衡接到報告,電飭“各營連夜整隊嚴防”。[ 《李秉衡致李楹電》]
19日下午1時45分,日艦再次炮擊登州。
這次,登州守備愈嚴,反擊也猛烈了許多。
日艦人員觀察,“丹涯(崖)山炮台俄發大炮,諸炮台皆齊發射,勢頗猛烈。”炮彈飛來,“過吉野艦側,遠落海中,高揚波濤”。[ 橋本海關《清日戰爭實記》]
原來丹崖山旁水城上有明代防倭銅炮一尊,乃抗倭英雄戚繼光所鑄,這名“老戰士”還有一個響亮的爵位“鎮海侯”。總兵夏辛酉命令拿這門巨炮再抗倭寇,聲勢果然非同凡響。
這個記載帶有很濃的傳奇色彩,應是傳說居多。其實,早在光緒元年(1876年),山東巡撫丁寶楨深慮山東的東三府三麵環海,外寇隨處可登,便在要地建設炮台,加強屯守,其中,便“於(登州)城北建沙土高式砲台,城內建沙土圓式砲台。長山之西,建沙土曲折砲台,與郡城相犄角。砲台用克魯伯後膛大砲,參用阿姆司脫朗前膛大砲。兵丁用格林砲、克魯伯四磅砲、亨利馬悌尼快槍,請求行陣攻守之法。”[ 《清史稿》]所以,登州炮台主炮早已裝上了克虜伯大炮,技術上當時還是很先進的。威脅日軍的,可能就是這種主炮。
“吉野”受此一驚,急回旋艦身躲避,第一遊擊隊也停止炮擊,隨即後退。
潦潦草草的打了兩陣,日軍判斷牽製的目的已經達到,還要盡可能避免軍艦受傷,便在2時30分合隊東駛,撤出戰鬥。
……………………………………………………
20日淩晨,雨雪霏霏,陸上白皚皚一片。
“八重山”等三艦作為登陸先遣艦,抵達榮成灣。5時30分,各艦放下一隻舢板,偵察隊換乘之後駛向岸邊。
但偵察隊方向太靠西,首先誤入了落鳳溝(現落鳳崗)南嘴以西的海灣中,劫持漁民進行盤問,才弄清預定登陸地點的準確方位,轉舵繞過山嘴,向東北駛至劃子窩岸邊。
原來,山東半島的成山附近地勢複雜,暗礁潛藏,怪石嵯峨,是出了名的海道極險之處。過成山頭而西行,有一個小小的半島,由成山大西莊村至臥龍村之間向南伸人海中,就是龍須島。龍須島東、西、南三麵礁石林立,不可靠岸,隻有後麵大西莊村以西至落鳳溝村(現落鳳崗)以東的一片海岸,地勢平坦,全是沙灘,被稱為“劃子窩”的地方,才是登陸的場所。
自明朝初年,倭寇就屢次在此登岸騷擾。據說當地人都拿一句“倭子上岸了!”來嚇唬啼哭的兒童,被日本人後來了解到,還不知羞恥地記下,稱“大和民族的兵威早已為整個中國所熟知。中國的海防幾乎全是為防禦倭寇而設置的。”[ 《日本新聞特派記者素川戰地通訊》,見《日清戰爭實記》]
從曆史上看,榮成灣就是海防的要地。但是,長期以來,清政府並未在成山一帶設防,落鳳溝村原有一座南嘴炮台也被廢棄。
日軍登陸以前不久,才有清軍東來駐防,但卻不足兩營。
清軍在判斷上,有很多可能地點,完全沒有預料到離威海最遠、處在半島另一側的榮成灣,恰恰是日軍登陸的地方。
……………………………………………………
偵察隊駛至劃子窩,先令一舢板靠岸,去切斷大西莊村的電線。
沒想到,日兵上岸後,在這裏遇上了戴宗騫派出的鞏軍小部隊。
日軍也沒有想到,鞏軍在這樣的寒冷雪夜,能保持警惕,徹夜不眠。
上岸後的日軍當即被鞏軍哨兵發現,“齊發小銃,銃丸如霰”。[ 橋本海關《清日戰爭實記》]
清軍還帶有行營炮四門,就架設在落鳳溝村東的小崗上,於是行營炮也向偵察隊開炮。
日兵急忙奔回船上,一麵以火箭向本艦報警,一麵駕船逃離海灘。
……………………………………………………
掩護登陸的日軍艦隊第四遊擊隊各艦已駛進榮成灣。共有“八重山”率同“愛宕”等七艦,從記錄的艦名上看,基本上是些老艦了,但用來對付岸上薄弱的防禦、壓製幾乎是空蕩蕩的海灘,還是夠用。新式的軍艦都編隊去監視北洋海軍,或守護翼側去了。編組和任務分配,是與能力相當的。
於是,第四遊擊隊八艘老艦排成一字橫陣,向岸上猛烈排擊。
當時,駐落鳳溝村的清軍是河防軍一營。看似萬幸有人守護,但說出來就讓人感到悲摧了——要知道,這河防軍本來就不是受過正式訓練的部隊,是汛期便根據需要集合起來築堤防汛的。“河防營者,河漲則集,漲平則散,無常餉,知畚跼,不知行陣,蓋土夫,非戰兵也。”[ 姚錫光《東方兵事紀略》,見《中日戰爭》]這河防營名義上每營五百人,實際上隻有三百餘人,平時才帶著舊式槍一支(我說的是每營,非每人)。基本是雜役,所以並無其他禦敵的武器。也不懂作戰,臨時發給一些用來防守打仗,會不會使都需要懷疑,又哪能頂事。
這樣的所謂軍隊,怎能抵禦強敵的進攻?當日艦的炮彈一落到落鳳溝村,這營河防軍馬上就倉皇西逃。
戴宗騫極為不放心,超越防守範圍,從威海衛鞏軍中派出3哨同駐大西莊村(其中兩棚還駐紮遠在2公裏以外的成山頭始皇廟)。這點兵力,卻是有心殺賊,無奈太單。隊長戴金鎔見勢難抵禦,率隊西撤,走時還嫌行營炮拖累礙事,棄置不管,一溜煙沿北海岸退回威海。
此時,成山一帶已無清軍一兵一卒,但日軍還是不敢貿然上岸,又向岸上認真紮實地排轟了兩個多小時,才開始實行登陸。
……………………………………………………
針對日軍的登陸活動,清政府始終拿不出果斷而切實的對策。
10日日軍一動,12日,朝廷便已獲悉日船近五十艘聚泊大連灣的情況。
更令人驚訝的是,清朝甚至已經得到了日軍在成山頭登陸的消息。
具體說,是東海關道劉含芳已經探知。
自旅順作戰開始,劉含芳就不斷派出偵察人員,甚至托付外國船主,去旅順打探,很早地報回了旅順戰況,後來又時刻關注日軍動向。
14日,劉含芳發現英國海軍提督(艦隊司令)斐利曼特爾率領8艘軍艦離開煙台,這引起了他的注意,探聽得知,他要前往成山頭,等著觀看日軍登陸。15日,又從英國駐煙台領事處確認了“日軍將由成山頭登陸”的重要情報。
報告打上去,層層報給朝廷,朝廷回話,讓加緊防備(“水陸各軍嚴密防守,力與相持,毋令乘隙登岸”)。
接著就是日艦炮擊登州的消息。朝中竟還有人聰明地認為,要小心日本人“詭謀叵測,威海之防不可一日稍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