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順援朝鮮,旅順薄弱失守;山東援旅順、遼東,山東又麵臨危險。
當然,原指望增援遼東能痛殲敵人,或拖住遼東的日軍,沒想到自己被拖住了。
現在可以理解,李秉衡的處境——他擔心的事演變成了事實,終於發生了:
山東增援遼東,可卻沒人來增援山東。
求爺告奶,卻打動不了朝廷,遲遲得不到增援,等日本人占領了遼東半島,再騰出手來,打向山東半島,可就一切都晚了,沒人來救李秉衡了。中的日本人這一招,就叫各個擊破,不知道李秉衡現在想想,會不會後悔?
對他來講,這真是悲劇。
……………………………………………………
李秉衡(1830—1900年),字鑒堂,奉天莊河(現大連莊河)人,祖籍山東福山。早年捐了個縣丞,曆任署理直隸完縣,棗強縣知縣、蔚州知州、永平府知府。由捐官出仕而升至督撫,這種鳳毛麟角的現象,說明他絕不是個簡單的人物。
查閱資料,記載中比較醒目的,是他為官廉正,有“北直廉吏第一”[ 《清史稿 列傳》]之稱。在所任上,不乏興利除弊,賑災救恤的事跡。曾被朝廷委辦安州水災,一切工作都是絕對的身體力行,“不假手胥吏,戶口必親查,票必親填,日曆風霜冰雪,每夜歸,膝至足皆腫”[ 《清史稿 列傳》]。不管是給朝廷辦工程,還是主政一方,他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自己不貪錢,所以也能給朝廷省錢——不虛報不冒領,還能把住關口,很多時候還要自己想辦法籌錢。所以,李秉衡升任四川總督,軍機大臣、戶部尚書翁同龢給出的理由之一就是,每年能給國家省下100多萬兩銀子。
再就是,有一定的戰功。中法戰爭爆發後,以臬司護理廣西巡撫,實際上負責了後勤保障工作,對各軍一視同仁(不象國軍一樣供給也要分出係統,有厚有薄),“於客主各軍將領苦心調和,糧餉軍火不分東局西局,但擇其急者便宜應之。”[ 《甲午戰爭史》]為清軍取得攻克諒山、鎮南關大捷做出過突出貢獻。
可能也是因為這些軍事才能,所以被朝廷倚重,在最需要有人倒黴的時候,委以山東軍政大任。
要說第三個方麵,就是,這人是個極為古板的人物,頑固得不行。頑固到經常因此而丟官。前邊越南、廣西大勝,本來有功該升官了,遇上朝廷派人與法國人勘界,李秉衡“與議不合,因乞休”——因為不同意邊界劃分,辭職不幹了。還有一次,就是升任四川總督,正巧此時德國以“巨野教案”為由把軍艦開進膠州灣,要占青島,老李覺得這是自己的事,“土地不可自我而失”,就堅持留下組織跟德國人幹仗。但朝廷不打算跟德國人打,這次又是跟朝廷意見不合,李秉衡直接被朝廷免職了。
當然,這其實是為人“直”的表現。
李秉衡的頑固,主要表現在他與洋務派的格格不入。
因為這個原因,也因為後來他得到了清流派張之洞的大力薦舉,所以,一般李秉衡被認為是清流派。在甲午戰爭中的一些所作所為,包括前邊講過的增援遼東上的拖延、對北洋係官員的彈劾,更讓他被認為是清流派、帝黨。
甚至有人推斷,在帝黨的謀劃中,李秉衡還是不可或缺的人才,按計劃,他將是接替李鴻章的人選(前邊提到過),而且未來還將是接替翁同龢,成為帝黨的領袖的頭一個人選。我查了一下,這種推斷,似乎僅僅是因為翁同龢對他十分看重,評價到了“文武將才,真偉人”的誇張的高度。
曆史就是這樣充滿了迷霧。李秉衡這位被曆史加以此種定論的人物身後,難道沒有更多可能嗎?
其實這些事發生在一個古板而頑固的人身上,我們也可以這樣認為:仇視北洋也好,欲置丁汝昌、衛汝貴於死地,是因為不察情況,實際也是緣於內心的正義感,認為北洋將領怯戰、避戰,臨陣脫逃,有負朝廷,有負國人,理當該殺。
這位遇外敵必言戰的官員,最終也是死於國難。
1900,八國聯軍攻下天津大沽,擔任巡閱長江水師大臣的李秉蘅率軍出戰,在楊村(今武清縣)兵潰,退至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區)服毒自盡。
不知此時,他可會理解丁汝昌?
清史評價李秉衡,把他與這一年抵抗外侮的聶士成、壽山、榮光、鳳翔等將領並列,讚揚說:“秉衡清忠自矢,受命危難,大節凜然,此不能以成敗論也。聯軍之占津、海也,長驅而入,唯士成阻之;俄兵之侵龍江也,乘隙以進,唯壽山拒之:固知必不能敵,誓以一死報耳。榮光爭大沽,鳳翔守愛琿,雖已無救於大局,而至死不屈,外人亦為之奪氣,何其壯哉!”[ 《清史稿 列傳》]
……………………………………………………
在朝廷眼中,李秉衡是一個“能戰之人”,甲午戰爭爆發後,朝廷還以山東為畿輔屏障的原因,讓安徽巡撫李秉衡和山東巡撫福潤互換了一下。
9月11日,李秉衡到任,上來便開始整頓防務,撤換了一大批不稱職或瀆職的文武官員。
其次,就是親臨沿海重要口岸,用了一個月時間到登州、煙台、威海實地考察,特別是把辦公地點搬到煙台,想辦法加強煙強威海方向的防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