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反擊海城的繼續(1 / 3)

第二次反攻海城之敗,使依、長二軍的元氣都受到一定的損傷。

更主要的,恐怕是對士氣的打擊。

長順深感蟠踞海城的日軍防守堅固,但隻是局限於從兵力著眼,認為若僅以現有兵力攻擊,徒受損傷,難以取勝。長順的報告裏,就說到“此次倭賊占踞海城,據守險要,反客為主,我以潛師遠攻,已殊勞逸,且各營大半新募,可勝而不可敗,若使連日攻堅,非特多傷精銳,兵家所忌,設有疏虞,則一蹶難振,大局便不可問。”所以,“未敢遽議進兵者,正以穩慎進取。”[ 《吉林將軍長順奏報海城獲勝並擬會合進兵各情形折》,《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依克唐阿也期待著“一俟調集統領壽山等十一營,即當再圖攻取。”[ 《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續陳進規海城打仗情形折》,《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

我估計實情,更讓兩位將軍棘手的,也是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如何找到有效的戰術問題。

兩次反攻海城均遭挫敗,使兩人有束手無策之感。

依克唐阿又提出擾襲敵後的戰術:“裹糧而行,卷旗急趨,擾彼岫岩、金、複,遇之則戰,得之不守,如飄風疾雨之過而不留。如此則該賊在驚疑,首尾不顧,辦理似易得手。”[ 《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奏報海城賊援已至請飭諸軍會剿折》,《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

從前期看,海城日軍采取的是依托城池、陣地,堅不遠出作戰,說明了依克唐阿的戰術是可行的。依克唐阿和聶士成均有過“運動戰”和“遊擊戰”的成功經驗,提出這個戰術手段,有很好的針對性。如果兩人分兵出擊,或者各出一部人馬作為遊擊,向敵人後方去,估計情形會好過很多。

當然,這還是——隻能是一個假設。而曆史沒有假如,隻有史實。

依克唐阿戰術設想所缺乏一個關鍵性因素支持:時間。

但攻擊海城、扭轉局麵,偏偏又變得刻不容緩。

又加上,依克唐阿的建議也很難得到上層的支持,也就無法付諸實施。

所以,在此情況下,二人對長順所憂心的局麵並無挽救之方。

他們所能夠采取的唯一辦法,隻是先厚集兵力,再訂期反攻。

……………………………………………………

與依克唐阿“敵後遊擊”策略的時間需要相違背,甲午戰爭形勢大變,容不得拖拉。

日軍已從山東榮成登陸,進踞威海,對劉公島實行圍攻。

就是說,戰爭基本已經被日軍主導。

朝廷決定向日本乞和,並派戶部左侍郎張蔭桓、湖南巡撫邵友濂為全權大臣東渡議和。

為了促使日本同意議和,也爭取在議和談判中占據主動,清廷把希望寄托在對海城發動第三次反攻,以期一舉攻取。

2月7日,光緒緊急指示遼東戰場:“此時各軍俱到前敵,亟宜克期合剿。著長順與依克唐阿同心協力,嚴飭諸將領奮勇進戰,務期一舉攻拔,再向南路與宋慶會合,節節掃蕩,軍事當大有轉機矣。”[ 《軍機處電寄長順依克唐阿諭旨》,《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

吳大澂率軍趕到遼東。11日,光緒又指示宋慶、吳大澂“會商進兵之策,速籌攻剿”[ 《軍機處電寄宋慶吳大澂諭旨》,《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

到十三日,依克唐阿所調在下馬塘的鎮邊軍及靖邊新軍共五營由統領壽山帶到。長順所調在在連山關的吉林靖邊軍步隊五營、炮隊二哨由統領文元帶到。兵力有所增強。

朝廷的一再督催,依克唐阿與長順商定,並約會徐邦道、李光久二軍,於2月16日,發動了對海城的第三次反攻。

……………………………………………………

參加這次反攻的清軍有三支:

左翼軍吉林將軍長順所部。包括靖邊軍步隊十六營、馬隊二營三哨、炮隊四哨,吉字軍步隊八營、馬隊四營,豫軍精銳營步隊三營二哨、馬隊三哨。

中路軍依克唐阿所部。包括敵愾軍步隊四營,鎮邊軍步隊四營、馬隊九營,靖遠新軍步隊五營、馬隊四營,齊字練軍步隊四營、馬隊二 營,齊字新軍馬隊三營,韓登舉民團三營。

右翼軍,包括徐邦道的拱衛軍步隊十一營,李光久的老湘軍步隊五營。

……………………………………………………

這次反攻,仍然采取“奪取山地要點”的攻擊方式。

16日,長順帶所部主力攻向雙山子,豐升阿為接應,丁春喜豫軍鎮東營由栗子窪進攻,防敵東麵增援,威脅翼側。

當進至距日軍陣地約三百米時,日軍伏在戰壕裏拚死抵抗,敵人的炮兵火力猛烈,清軍猛烈的攻勢立刻被阻於陣地前,無法突破。

猛烈到什麼程度?孤軍深入的日軍下了血本,不計成本地猛打。這又是違反戰爭常規的現象。答案在後勤補給線。

日軍炮火不斷向攻擊隊形壓下,“炮彈在頭上炸裂,榴彈在周圍迸散”[ 《日清戰爭實記》],清軍死傷不斷增大,不得已而後撤。

中路的依軍進攻晾甲山,西路徐、李二軍進攻唐王山,也皆阻於日軍炮火。依軍進逼晾甲山數次,未能得手,隻得收隊後撤,據守搶占的各個村莊,防敵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