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遼陽南路海城淪陷(2 / 3)

盛字練軍,紮於奉軍背後的姑嫂峪、朱家堡子一帶,以備接應。

希字軍,駐守下八岔溝,並派一部至小井子西方高地防守,為全軍之右翼。

仁字軍,駐守析木城。

布置上是看不出太大的問題,關鍵看接戰能不能抵擋了。

……………………………………………………

日軍第三師團決定先經岫岩取析木城,然後攻占海城。

日軍從安東出發時,正值嚴寒天氣,隻能踏冰雪行進。估計這支部隊的遭遇比前邊說的,在遼陽東路進行牽製作戰的立見尚文第十旅團,也好不到哪裏去。

同樣,沿途河流甚多,一概沒有橋梁。遇到河汊,步兵便踩著石頭過河,而炮兵需要用鐵棒打碎河麵冰層,才能把炮車拖過河,所以行軍非常緩慢。

12月4日,前鋒抵大洋河岸。這是條大河,河水寬60多米,日軍先用三四隻小船橫排聯在一起,一次渡30人,運送600人足足花了五個小時。感覺不行,又改架橋梁。整整用了三天時間,才渡過河來。

同樣,日軍土兵雪中行軍,有的鞋子磨破,雙腳鮮血淋漓。由於補給困難,冬服沒有。豈曰無衣?就是無棉衣,隻能穿上白色的夏服裙,在寒風中瑟縮著身子行軍,用凍成冰坨的米飯團和梅幹(日本人用梅子醃的鹹菜)果腹。

還有同樣的,岫岩以南群山重疊,道路難行,土門子嶺和萬全嶺尤為險峻……

被山縣驅趕上戰場的日軍士兵感到前程險惡,情緒十分低落。

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清軍能深入敵後進行襲擊,占據險要設下伏兵,那麼日軍能否順利北進,恐怕都是個大問題。

當然,守在析木城的幾支清軍是沒有這個見識和勇氣,能遠遠迎出來,阻擊襲擾的。

……………………………………………………

經一路艱苦行軍,直到8日,日本第三師團才抵達岫岩。

9日,在這裏,日軍按顛撲不破的老辦法,紮紮實實兵分三路:

右翼,第五旅團(第六聯隊和第十八聯隊各抽出一個大隊,野炮兵大隊抽出一個中隊)擔任,由大迫尚敏旅團長指揮,向北直插牛心山,再向西挺進析木城。

左翼,步兵第十八聯隊一個大隊及騎兵第一中隊擔任,由第十八聯隊長佐藤正大佐指揮,進至析木城西南之下八岔溝附近,對蓋平方向實行警戒,以掩護主力縱隊之左翼。

主力縱隊前衛,第七聯隊(缺一個大隊)及騎兵第三大隊第二中隊(缺一個小隊)擔任,由第六旅團長大島久直指揮。主力由桂太郎師團長親自指揮,包括步兵第十九聯隊(缺一個大隊)和一個大隊,野戰炮兵第三聯隊一部。過大偏嶺,經小偏嶺、小孤山,出於析木城之南。

正正規規的中央進迫,兩翼迂回包圍。

師團命令下達之後,各部分別出發。兩翼迂回道路較遠,因此9日當天下午即行開拔。主力縱隊則遲至10日晨,按前衛和本隊的順序出發。

12月11日淩晨,第三師團主力從宿營地繼續出發,原計劃當天到達小孤山,12日再向析木城南清軍陣地發起進攻。但是,日軍偵察騎兵為前衛大島旅團長帶來一個好消息:析木城以南的二道河子沒有清軍,隻在其附近的龍鳳峪有數量不多的清軍。

二道河子高地及西側的山間要道,是析木城南部的主要險要,在戰術上具有重要意義,為雙方必爭的地方。一旦占領此地,析木、海城將不戰自潰。

大島立刻決定改變計劃,立即向清軍發起攻擊。

……………………………………………………

日軍前衛兩個中隊以急行軍前進,搶占二道河子。

但實情沒有象偵察說的那樣好,日軍在二道河子以南六、七百公尺處,就遇上了清軍。雙方就此展開對打。

不久,日軍前衛部隊陸續趕到,向清軍陣地發起猛攻。

雙方激戰兩個小時多,連日軍第三師團的參謀長都被清軍擊斃了。

可是,聶桂林和豐升阿又感到夠意思了,哥倆全部撤出析木城以南陣地,從析木城附近奔向海城。

守衛左翼的奉軍兩營,10日開始,就遭到日軍右翼的進攻,堅持到11日下午兩點半,也撤離陣地,越五道溝嶺和蟒洞峪向西退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