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反擊李鴻章老謀深算(2 / 3)

而且,當前管帶中職務最高、最有希望接任提督的“定遠”管帶劉步蟾,被他給出的評語是“言過其實,不可用”。

不錯,這一切源於一個動機——原來,是珍妃的堂兄誌銳在光緒麵前保舉了徐建寅。

翁同龢日記透露了實底:“誌銳麵奏此人可帶二鐵甲搗彼海艦……伊頗自任,但恐炮彈不足。”不說保舉的人有點誇大,看翁老師的語氣,都好象不太那麼相信。

但“可帶二鐵甲搗彼海艦”的保舉之詞,卻說明他們的意圖,是用此人代替丁汝昌。

果然,12月17日,皇帝發布上諭,要將丁汝昌交刑部治罪。[ 《清德宗實錄》]

緊接著18日,又命李鴻章詳細遴選,奏保海軍統帥。但與以往推薦不同,這次皇上直接提出了李和、楊用霖、徐建寅三個人選供李鴻章考慮。其中,徐建寅赫然在目。

而且有一個顯然不符合常規的地方,就是李和的職位僅是都司,從都司直接升到提督,平地一躍五級(中間隔著遊擊、參將、副將、總兵),似乎跨度也太大了些。楊用霖也是,比李和高一級,遊擊。為什麼不提現時職銜最高的劉步蟾呢?

這樣的提名,說李和、楊用霖是“陪選”,“讓他們來打打醬油”都行。

那皇上的用意,不就很明顯了嗎?

20日,李鴻章回奏:三人均不合適。

皇上一次安插提督的嚐試被頂了回去,徐建寅的事到此為止。

本來李鴻章、丁汝昌請求將他留在北洋,擔任提督幫辦,或擔任監戰大員也行,但這個建議沒有得到批準。徐建寅回到京城,擔任督辦軍務處章京。

當然,推薦他的誌銳已經被發配了,而皇上基本無能為力。這無疑也預示著,皇上執意要讓徐建寅出任北洋提督的事也同樣會受到阻力。

……………………………………………………

但皇上的動作仍然沒有完結。

21日,皇帝進一步通知:丁汝昌既經拿問,海軍提督就讓劉步蟾暫署(代理),李鴻章再選人員保奏。丁汝昌一旦經手事件交接清楚,便迅速起解。[ 《清德宗實錄》]

沒想到,北洋係統海陸各員,竟空前一致——東海關道劉含芳、威海統將戴宗騫、張文宣、劉超佩,海軍劉步蟾帶各艦管帶紛紛致電總理衙門和督辦軍務處,呼籲挽留丁汝昌。理由是臨陣易將,不獨水師失所秉承,即陸營亦乏人聯絡,軍民不免失望,連洋將都以辭職相抗爭——就是說,動了丁汝昌,不但影響海軍、影響統一作戰,還可能導致軍心民心盡失。

從這個不平常舉動中,與其說是丁汝昌真是那麼得人心,不如說更多的是北洋係將領官員暫棄矛盾、抱團維護自身利益的努力。從中,不難看出李鴻章這位淮係大佬的影響力。

北洋係統的這一次反擊,使皇帝感到棘手。雖然23日,皇帝仍下諭,“丁汝昌著仍遵前旨,俟經手事件完竣,即行起解,不得再行瀆請。”語氣看似強硬,但已經沒有原先那種嚴峻了。

而李鴻章向威海傳寄這一諭旨時,抓住皇帝命令中“俟經手事件完竣”這個前提,附加作了個說明,生生給弄成了“活口”:經了解,提督經手的事很多,而且防務也包含在內,丁提督要照常盡心辦理,交接清楚,不必急著卸任。(“查經手事件所包甚廣,防務亦在其內,應令丁提督照常盡心辦理,勿急交卸。”[ 《寄威海戴道張鎮劉鎮》,《李鴻章全集》])

那意思簡直就是說:慢慢搞,不用著急。甚至也可以理解為:別管他,該幹啥幹啥。

這已經象是在鬥氣。出現這各情況,恐怕是某種幕後活動的結果。從哪個渠道?

除了一個人,還能有誰?分明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影子——慈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