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花園口日軍從容登陸(2 / 3)

前邊我們分析,丁汝昌的一切行動已經清楚表明,海軍根本不敢,也沒有力量再去硬碰硬地對陣,北洋艦隊作為一支機動戰略力量的作用已經不存在了。

海軍靠不上,隻能指望陸軍在加強陸路防衛上做努力。無奈,駐守旅順的宋慶、劉盛休所部,已經抽調鴨綠江,拆東牆、補西牆,還是住破房。

目前所能做的,也僅是命令天津的正定鎮總兵徐邦道率拱衛軍,乘輪東渡。

這等於是從京畿之地硬抽出來加強旅順方麵的防禦,還是李鴻章下了最大的決心,因為“旅防可危,不得不並力於此,實無餘力分扼他處。”

實際上,這些人馬填進去,也是杯水車薪,根本無濟於事。

日本陸軍選擇鴨綠江戰役就要打響的時候,發起這場登陸作戰,時間是相當巧妙,配合得恰到好處。

大清已經應接不暇,難以兩顧。大清的軍事,就是這個樣子,即使其他地方有兵可調,也趕不過來。趕不過來,也就等於沒有。日本陸海軍跟大清要打的,就是這個“時間差”。

所以,無論我們怎麼樣歎息,怒罵,批判,提出這樣或那樣的假設……遼東海岸守衛就是那樣,顧得了這邊,顧不了那邊。

就清軍當時的機動能力,當時的武器射程,也根本無法形成有效的機動防禦。

所以,就算加強了花園口,別的地方又弱了。日軍有時間,總能找到一處薄弱的地方,登陸上岸。因為,進攻的一方本來就始終掌握著主動權,什麼時間,由哪裏進攻……

所以,基本可以這樣認定:李鴻章即使早就知道也白給,“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隻能眼睜睜地看著日軍發起行動。

大清將士是永遠規避不了挨罵的宿命了。

…………………………………………

不過,危難時候,又一個忠勇之士有機會就此登場。

徐邦道(1837—1895年),字見農,四川涪陵人。早年參加楚軍(湘軍一支,老上級是名將左宗棠),累遷至副將。後轉入淮軍,隸於劉銘傳,後以提督記名。1880年,調駐天津軍糧城。1889年,實授正定鎮總兵。

甲午戰爭爆發後,徐邦道就奉命招成拱衛軍步隊三營,連同手裏原有的馬隊一營及炮隊一營,共有五營。一個實職總兵,帶的這個字號很大的拱衛軍,其實就這麼點兵馬。

黃海大東溝海戰,一定讓這位“冠勇巴圖魯”(意為勇將)燈下撫劍,悲憤難當。時年57歲的徐邦道壯懷激烈,整天就想著上陣殺敵報國。在他的督促下,拱衛軍在軍糧城連日操練,隨時準備開赴前敵。

但是,這支新招成的軍馬竟然軍服不齊,連武器都遲遲發不下來。

10月10日,大連灣形勢漸漸緊張。徐邦道主動給盛宣懷發電報,請示任務,告以“招此勇隊原為打仗而設,並無別有所怕”,要求速發槍支,“操練數日,將軍裝衣帽等件稍為布置,並發餉一關,即行開住”。[ 《徐邦道致盛宣懷函》,《盛檔·甲午中日戰爭》]

終於等到老帥的命令,13日,徐邦道率隊乘船赴大連灣,駐紮金州附近,把守大連灣炮台群之中的徐家山炮台,填補精銳調走後留下的空洞。

戎馬一生的他也許不會想到,這一戰將是他一生中最為艱難的戰役。

…………………………………………

10月23日,日本第二軍第一批登陸部隊乘運兵船四十餘艘,從漁隱洞向花園口進發。

旗艦“橋立”率日本聯合艦隊本隊及重新編組的四個遊擊艦隊啟碇先行,做護航和警衛。

24日7時25分,第一批運兵船航近花園口。日本聯合艦隊各艦已經先期到達,在海上下錨,各自就位。

根據伊東祐亨的命令:本隊及第一、第二遊擊隊,除“秋津洲”“浪速”分別駛向威海衛、旅順口,監視北洋艦隊的行動外,皆停泊於遠海,以防北洋艦隊來襲;第三、第四遊擊隊停泊於靠近花園口的海麵,以掩護陸軍登陸;“八重山”“築紫”等六艘老艦的官兵則協助陸軍登陸。

在陸軍登岸之前,“千代田”艦先派艦上海軍陸戰隊的一個小隊,從河口北麵的海灘上陸,認真進行了搜索,以確認沒有清軍駐守。

而後,第一聯隊第一中隊便作為先頭部隊,向登陸地點前進,以接替海軍陸戰隊小隊。然後,各部隊及第一師團司令部開始換乘和登陸。

一切都按計劃,有條不紊地進行。

除了一艘俄國軍艦經過,嚇了一跳之外,沒有任何意外和突然的情況發生。

當然,當天夜裏,一艘運輸艦“大烏”號不明不白忽然起火,然後沉沒,損失了一些彈藥、物資,傷亡了一些人員,但已經影響不了什麼大事了。

接下來,26日,載有第二軍司令部的第二批運兵船駛抵花園口。

到11月1日,隨著長穀川混成旅團登陸,至此,日本第二軍所屬部隊已經全部完畢。

接下來的時間裏,還有運輸炮、馬及輜重的工作,一直持續到11月7日。

花園口海麵舳櫓相繼,一派繁忙,人喊馬嘶,熱熱鬧鬧,曆時半個月,共約二萬五千人登陸。

一場登陸(沒有戰,也沒有抗登陸),就象出趟門旅行一樣,毫無危險地就到了大清的地麵上。

這種登陸(沒有戰,也沒有抗登陸),又象一場認真的單方麵演習。

所以,日本海陸軍也就遺憾地失去了登上戰爭曆史排行榜的資格。

…………………………………………

讀到甲午曆史,這一節,又總是給人留下遺憾,心有不甘。

看過電影《拯救大兵瑞恩》的朋友,基本上就算是見識了登陸、抗登陸作戰的殘酷與高難度。

戰爭史上從水上進攻陸地的戰例不少,但隨著近代火器的出現,這反而成為一種最慘烈的戰爭樣式。登陸的一方在小小的船艇上,幾乎沒有任何抵抗能力,一旦撞上嚴密的工事和防守兵力,那基本上就不是戰鬥,而是一場屠殺。

所以,近代以後成功的戰例,也就是進入二戰以後,盟國(實際說主要還是美國)依靠財大氣粗,有的是飛機、軍艦,那是海軍、陸戰隊、空軍、空降兵齊搭夥子上,搞立體登陸,才取得成功,而且,還是在付出巨大傷亡代價之下。

聯合艦隊再三強調,要避開有清軍防禦的地方,也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