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李鴻章的對策就是,在金州旅順間布置陸軍守衛,並沿東海岸修築了一些炮台。
日本人的眼光固然毒辣,但卻沒有分析到這一點。
也許,他們的出發點是大日本皇軍都是不怕死的,而清軍則是戰鬥力低下的。不具備英勇精神、戰鬥力低下的軍隊,任何有利的地形、武器,在他們手裏都是白費。而一支不怕死、攻擊精神旺盛的軍隊,能克服任何艱難險阻。
…………………………………………
揣摸日軍的冬季作戰計劃之時,我一直琢磨一個問題:日軍為什麼非要從遼東半島登陸?雖然我知道,日軍戰略上為直取塘沽的考慮,拿下旅順勢在必行。
1.海上運兵有風險,這是不言而喻的。雖然這個計劃,是黃海大海戰之後製定的,但它是否有一個不確定因素:日本海軍能否壓住大清北洋海軍?
2.分兵旅大,到遼東半島南端,可以對遼東半島實現夾擊,這當然很有氣勢,但如果前一個前提不能實現,光計劃宏大有什麼用?打仗也不是為了壯觀、好看。
3.為什麼第二軍不和第一軍一起,並肩突破鴨綠江?從陸上平推,自安東、岫岩、蓋州一線遮斷遼東半島,並向南攻擊,占領遼東,不是安全一點嗎?
4.既然要大老遠地把部隊從國內調到朝鮮,並集結到北部,幹嘛還要費這大勁從大同江口,運到遼東?
5.既然有把握保證第一前提,為何不從本土,直接裝船?或者漢城,或者哪個地方,隻要是近一點就行。
也許是我想得太複雜,本來事情很簡單。
小川又次在《征討清國策》裏,給出了這個建議,根據這個建議,日本人已經考慮很久了,應該也推演過很多次了。
日本人在思維上總是顯得一根筋,好象這個戰略構想既然有了,就不能拋棄。
另外,就是日本聯合艦隊已經把北洋海軍壓縮在了威旅一線以內,甚至封進了港口,作為前提的第一項已經實現。
日本陸軍已經具備登陸所需的海上安全條件。
而從大同江口起運,隻是因為,在海軍未確保海上安全之前,第二軍已經開始向朝鮮集結。這樣周轉一下,有助於避免“長途販運”,但也可能是:如果海軍仍不能實現任務,那完全可以毫不遲疑地在大同江口,甚至往北一點的鴨綠江口登陸,曆史將真有可能變成第二軍與第一軍的並肩戰鬥,橫掃遼東。
因為大本營的意圖,是“第二軍與第一軍協同作戰,分左右兩翼入侵中國東北”,當然可以理解為陸上並肩突擊。
曆史真的很有意思,這樣看來,誰說陸軍那麼相信小兄弟,誰說大本營那麼信任海軍的戰鬥力?
證明這個推理,其實很簡單,隻需對照一下日軍第二軍的行動和時間。
9月29日,劃歸第二軍的第一師團從東京青山練兵場出發,經晝夜兼程行軍,已經全部到達廣島。此時,同為第二軍的第十二混成旅團已經登船,被運往仁川。
15日,第一師團開始起運,19日下午到達仁川,按兩天一批的速度,6天後,第一師團全部到達仁川集結。
這期間,伊東祐亨正在實施自己的威懾大巡遊,給清軍施加“壓力”。
還好,伊東祐亨給了陸軍一個滿意的答卷。
…………………………………………
到此時為止,我們可以如此判斷:
對日本來說,要擊破北洋海軍,必須攻下旅順港,要攻下旅順港,必須破金州旅順防線。
打破海軍相持的困局,在陸上,海軍決戰的“鑰匙”,掌握在陸軍手裏。
而金旅防線,日軍能不能攻得下,關鍵看大清能不能抗得住。
戰場部署,武器裝備,戰鬥意誌,犧牲精神……在大清官兵身上具有多少,將決定戰爭的勝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