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清軍在朝鮮的敗退,戰火燃向中國境內。
但本土作戰的清軍依舊沒有走出兵力不足,隻能以數量劣勢的兵力對抗數量優勢日軍的怪圈。
不是客氣,大清一直是很努力的。
平壤戰敗後,清廷緊急調遣老將宋慶組織鴨綠江防線。一時間,以九連城為中心的鴨綠江地區彙集了大量清朝軍隊。
仔細對照各種記錄,核算數量,這些軍隊較為準確的兵力為:
一、銘軍:由總兵劉盛休統帶,先開來步隊十營4000人,後又從留守大連灣炮台的八哨中調步隊一哨和馬隊一哨,共約4200人。
二、毅軍:原守平壤步隊四營及平壤後路步隊一營,傷亡300餘人,患疾百餘人,可戰者僅2000人,由總兵馬玉崐統率;後隨宋慶開來四營,共2000人,由總兵宋得勝統率;宋慶自率親兵隊400人。合計4400人。
三、盛軍:原守平壤步隊十二營一哨、馬隊一哨,約5000人,因傷亡減員十分之二,尚餘4000人;原駐安州右軍二營1000人,還有後調來的呂本元所帶領準備赴平壤接應的馬隊五營一哨1300人。合計為6300人。(有的書上合減員和補入二營之數,仍計為步隊12營。)統領衛汝貴被拿問,兩個副統領誰接統,沒有統一意見,便由聶士成接統,而仍由總兵呂本元、孫顯寅(參加過平壤戰役的)會統。
四、奉軍及靖邊軍:原守平壤步隊五營、炮隊一營及馬隊二營,在戰鬥中左營步隊和左營馬隊幾乎全軍覆沒,其他各營均因傷亡減員四成,餘2200人;駐安州的靖邊右營步隊,為500人,從大東溝新調來新右營步隊和新後營炮隊,共800人。合計3500人。奉軍統領左寶貴在平壤英勇戰死,由總兵聶桂林統帶。(這一部分,各種書本記錄出入較大。)
五、蘆榆防軍(牙山軍):因經成歡及平壤兩次戰鬥,傷亡甚大,所餘僅合四營2000人,由總兵聶士成統率。
六、仁字虎勇:多半由營口新募、補充,共五營2500人,由記名提督江自康統率。
七、盛字練軍及吉字練軍:盛字練軍步隊三營、馬隊一哨,約1500人,吉字練軍二營,為500人。合計2000人。由副都統豐升阿統帶。
八、齊字練軍,步隊四營約1000人,馬隊一營約500人。合計1500人。由侍衛倭恒額統帶。
九、鎮邊軍:步隊四營,其中有獵戶隊二營,另馬隊九營,合計4000人。由依克唐阿直接統率。
以上清軍各軍共81營5哨,總計30400人。
也有其它資料上統計,清軍共計80餘營,員額為34000或28000餘人。
更有甚者,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清軍普遍編製嚴重不足,有資料考慮到這一因素後估算,實際的兵力可能隻有20000左右。
但鴨綠江防線麵對的日軍也非平壤可比了。
日軍在鴨綠江前線動用了兩個師團組成的第一軍,總兵力達到3萬人。而相比之下,鴨綠江防線上的清軍,悲觀點說,隻有日軍的三分之二。
…………………………………………
對這個防線,雖然地方變了,排布的形式也變了,但總讓人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這種感覺相當不好。
本來就兵力不足,清軍還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分兵之勢。
主要的原因,是大清再次犯了“軍令不統一”的老毛病。
…………………………………………
清軍一個防禦核心九連城,一下子來了兩個“頭兒”——宋慶,依克唐阿。
10月1日,朝廷命令除依克唐阿一軍外,所有北洋派赴朝鮮各軍及奉天省派往東邊各營,均歸宋慶節製。
10月11日和13日,宋慶和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奉旨,抵達九連城,成為守衛鴨綠江防線的兩位最高將領。
宋慶(1820——1902),字祝三,山東蓬萊縣泊子宋家莊人。自幼家貧,投奔安徽從軍,統帶練勇,積功至總兵,賞穿黃馬褂。後授提督,加尚書銜。朝廷裁汰湘淮軍時,接手安徽境內淮軍三個營,後逐漸發展成為毅軍。駐守旅順十二年,共築炮台九座,為鞏固渤海海防,訓練士卒,修建工事,竭盡心力,毅軍當時被稱為“諸軍之冠”。奉命赴九連城督師之時,已是七十五歲的高齡,臨行前對部屬說:“此行若不能奏功,一死殉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