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致命的遺憾(2 / 3)

難怪李鴻章一再要求,要購買補充開花彈,一年竟沒有人落實。

也難怪丁汝昌為修個鍋爐這麼點小事,都要大費周折,最後竟還不了了之。

…………………………………………

私下的掣肘扯皮在進行,公開而且堂而皇之的阻滯行為也是可怕的。

前邊朝廷(戶部是始作俑者)停購外洋槍炮機器兩年,北洋外購補充炮彈的想法也隻當是畫餅,總是以為過兩年就能買了。

隻好自己攻關。但鑄個鐵疙瘩,也不是件容易事。鋼材也不過關,還有彈頭有麻點(砂眼),學治金專業的同誌都能告訴我,這是怎麼回事,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但大清解決不了。這是很危險的,尤其是開花彈頭,搞不好,彈頭還沒打出去就炸了。

事實上一個彈箍的問題,也沒解決了。彈箍現在叫彈帶,就是炮彈頭上有兩道箍,一般是銅的,相對比較軟,用它卡在炮管子裏邊,保證既很好地密封,又不能跟炮管子擠死。你別看中國使了幾千年的青銅器,四羊方尊、大方鼎這麼巧奪天工的精品幾千年前就造出來了,但大清也沒把一個銅箍整明白。炮戰的生死關頭,大清還要用銼刀,把這道箍銼得跟炮膛合適了,這就是我們黃海大海戰中的事實。

開花彈,內填炸藥,前邊彈頭上還需要引信來引爆。這對大清來講,這個引信純屬“高科技”,試製質量卻總是不那麼過關。這樣的結果,出去能炸,就算幸運。加上我們的化學工業也不行,別說沒日本人的膽量和瘋狂,用極為敏感、一碰就響的下瀨火藥,我們也造不出來。

工業水平,工藝水平,歸結在一起,叫技術。落後就要挨打,一點都不是虛的。

但我們能指責大清嗎?好象也過分。技術問題看似簡單,以致於現在很多人懶得討論。但我們得感謝國家的工業發展,感謝國家軍工發展,讓我們覺得造個這玩意簡單了。要知道,即使是今天,大多數的國家連一支槍、一顆子彈都造不了。

而在大清朝,就連自造的炮彈也難得,技術不行,加上沒錢也造不了。

…………………………………………

其實,洋務派官員也一直在努力。

大學士左宗棠早就對外購軍械持有清醒認識,認為“購械外洋,以銀易鐵,實為非計”,一旦遇上戰爭,被敵船封住海口,或外國保持中立,那就會受製於人,購買運輸均無從下手。而且,購買的槍炮和彈藥型號不一,保障複雜,戰時便會造成困難。所以,洋務派官員都夢想實現武器的“國產化”。

從光緒二年(1876),李鴻章、沈葆楨、丁日昌就上疏請示,“選派製造學生十四人,製造藝徒四人,由出洋監督帶赴法國學習製造”。自此開始,新式機器,及砲台、兵船、營壘、礦廠方麵所需技術人員,也不斷派人出去培訓,回來也成了技術骨幹。

各地督撫也積極想辦法建立槍炮彈藥製造局(廠)。

在上海、江南、天津幾個沿海製造局之外,丁寶楨、王文韶等人又積極主持,先後在內地建立了山東、湖南、四川三個製造局。由“清流派”急轉向“洋務派”的幹將張之洞主政兩廣,於光緒十三年(1887年),也開始購買製造槍彈機器,準備設廠開辦。正好廣西巡撫李秉衡,也為廣西購買槍彈機器一部,剛剛運解到粵,廣西撤防,也沒錢搞了,幹脆就留在廣東,給了張之洞,全當“讚助”成立了廣東製造局(廣州槍彈廠)。後來在光緒十六年(1890年),張之洞由兩廣總督到湖北任湖廣總督時,又跟接任的總督李瀚章(李鴻章的哥哥)耍個賴,隨同將為廣東製造局新購的機器運往武漢,建成了最大的綜合性製造廠——湖北槍炮廠。

規模不斷擴大,但效果如何?先說點讓軍事愛好者們興奮興奮。

從記載來看,這些廠子也一直在努力仿製試製槍炮。不但在前膛槍炮、火藥的製造技術上有所進步,而且,也成功仿製出了後膛槍、彈,及小口徑火炮的“開花彈”。早在光緒三年(1877年),湖南巡撫王文韶就報告朝廷:“湘省一年以來,先建廠,次製器,仿造洋式,規模粗具。後膛槍及開花砲子(炮彈),試演均能如法,與購自外洋者並無區別。……火藥一項,督匠精造,與洋火藥不相上下。”

到光緒十三年(1887年),根據四川總督劉秉璋報告,“川省機器委員曾照吉等”能自教工徒,仿造外洋槍炮,並製造火藥。曆經數年,造出機器一千五百九十件,洋槍一萬四千九百枝,火藥二十八萬餘斤,銅火帽一千三百七十五顆,後膛藥彈六十八萬五千五百顆,鉛子六十萬五千顆,還有洋砲三具。兩廣總督張之洞也報告:這年,剛剛建成的廣州槍彈廠,就能仿造毛瑟、馬梯尼、士乃得、雲者士得四種槍彈。而且試辦之初,每天就可造二千發子彈。熟練之後,每天可造八千發。

到光緒十六年(1890年),張之洞在湖北省城初建兵工廠時,計劃向外國定造槍機器,達到每年能造新式連珠十響毛瑟槍一萬五千枝,每槍一枝,隨彈五百顆,每年製成槍彈七百五十萬顆。每年能成克魯伯七厘米半至十二厘米口徑的行營炮,及台炮共一百門,一般外國軍隊每門隨帶炮彈三百發,按最低標準,準備隨彈二百發,每年須成實心彈、開花彈各種彈共三萬顆。[ 以上均據《清史稿,誌一百十五》]

這些成就,應該是很令人振奮的。

…………………………………………

但是,我開始說但是——

仔細在這些記錄裏尋找,各廠所造,僅限於槍械和小型火炮彈藥,對於大型炮和炮彈而言,一直沒有大的突破。

而且,即使是能造的東西,產能有了,還有一個經費問題。相比幾百萬兩的建廠費用,日常生產的需要,卻是一個長期的支出,需要長期穩定的財政支持才行。

朝廷采取從本地的稅中留撥一部分,其餘讓各督撫自己籌辦。這嚴重製約了製造速度和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