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尖鋒直衝敵陣(1 / 3)

北洋海軍警戒中保持著接敵中使用的雙縱列陣形,能夠迅速起航,非常方便地仍以雙縱列向敵開進。

接近中,艦隊需要展開戰鬥隊形,這個行動也就是被稱為的“列陣”。丁汝昌傳令,以“定遠”“鎮遠”為第一小隊,“致遠”“靖遠”為第二小隊,“來遠”“經遠”為第三小隊,“濟遠”“廣甲”為第四小隊,“超勇”“揚威”為第五小隊,排成“犄角魚貫小隊陣”[ 《甲午戰爭史》],用每小時五海裏的航速駛向敵艦,準備迎戰。

接下來的記錄中,伴隨著這場黃海大海戰的,是丁汝昌和他的北洋艦隊勇敢地陷入敵陣,也一頭紮入了說不清的長久不息的被猜測、被爭論——

“但在途中,他突然又下令改犄角魚貫小隊陣為犄角雁行小隊陣。

麵對逼近的敵艦,北洋艦隊首先在布陣上有些混亂。”

——以上,還有許多類似的關於各戰鬥時節的表述,就是多數書籍上所記錄的情形。

關於大東溝海戰的說法很多,圍繞這場海戰的爭議也就一樣很多。研究戰爭史,有關的戰時記錄、戰後回憶,參戰人員的口述和文字記錄,一般是主要的依據。但不知為何,人們往往對大清官兵的一些陳述和文字,又過分持懷疑態度。也許戰敗者的記憶,不值得那麼相信吧。

戰敗的結果,也使每一步作戰行動備受質疑。

就是這道命令,引起很多的批評。直到今天,人們還在考證,北洋艦隊到底用的什麼陣形。

甚至也有這樣的說法:因為旗令傳遞有誤,提督丁汝昌的“分段縱列、掎角魚貫之陣”,到總兵劉步蟾傳令後,變為“一字雁行陣”,變化的結果卻形成了“單行兩翼雁行陣”。於是,就如北洋官兵所記,時間不長,“待日艦繞至背後時清軍陣列始亂,此後即不複能整矣”。

我隻能說,認為艦隊官兵說的戰鬥場景不可信,說到敗像的描述,倒容易被采信。

其實類似說法,根本不成立。

…………………………………………

這裏我們不能不停下來,討論一下北洋艦隊戰術選擇的問題——先從陣形的討論開始。

無須多言,陣形是作戰的基礎,甚至是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但在陣形方麵提出很多質疑時,有兩個問題,卻往往被忽略了。

一個,陣形不是死的,陣形是機動中變化和形成的。

二個,陣形選擇著眼的,無非是發揚火力、機動力。

一般史書卻撇開這兩點,用過多的筆墨,討論了雙方的陣形優劣。

大家首先說的,是“橫隊”,“縱隊”。

其實,隻有從艦首方向看的話,才有縱隊、橫隊這個區別。

換個角度,或者換個描述方式來看呢?

如果將各艦當成一個點,各點連接起來呢?就成了一條線。

日本聯合艦隊是一條線,北洋艦隊也是一條線。

這就是軍事上更為準確的戰術名詞——陣線。

…………………………………………

與軍事上的陣線相關的,首先是射擊方向。

很顯然,如果有一隊人,人人端著槍,要想大家都開火,那大家隻能橫著排開,而不能前後排著。

拿軍艦來說也是這樣。不過軍艦不能擺動胳膊,隻能轉動艦身朝向,優先保證讓炮向著對手。

所以,用“線”來描述,雙方均采取線式陣形,以陣線對陣線,更能反映本質。

區別在於,線上各點的艦首方向而已。

而選擇艦首方向的決定因素,是艦上主要兵器——艦炮的部置和射擊範圍。

如果我們對“縱隊”還是“橫隊”反過來考慮,隻能說,在各自的陣線上,雙方均為了發揮自身軍艦的火力、機動力優勢,選擇了(被迫地)恰當的艦首方向。

北洋艦隊軍艦主炮全在艦首,他們就先擇艦首對敵;日本聯合艦隊的軍艦主要火炮在側舷(軍艦兩側),那他們隻能選擇將艦橫過來,一側對敵。

…………………………………………

與陣線相關的另一個問題,是火力。火力也是決定雙方勝敗的重要因素。

簡單打一比方說:如果大家都是單發的槍,那為了提高火力密集程度,你就要一個挨一個地擺開,就象電影裏過去(一般在二戰前期以前)打仗的鏡頭那樣,大家一齊發射,場麵又好看,威力又大。

等大家有了連發武器(機槍,衝鋒槍,連發步槍),挨個擺就沒有意義,可以距離遠一點,一個人控製的地段趕得上原來十個人了。影視劇中反映這時期交戰場景的鏡頭就不算了,擠在一起,鏡頭裏多收進些人去,純為顯得好看、熱鬧,並不求符合實際。

這是雙方武器基本一樣的情況下,但對大清和日本軍艦有點不太適用,複雜的地方是,雙方用的炮不一樣,船也有區別。

那我們還得來討論一下火力打擊力。這實在是一個非常非常複雜的問題(其實軍事技術本來就是很高的,從事軍事的人員素質要求也很高,絕不是蠢笨的人能幹好的),隻能從簡單的情況開始說(不然會把我自己弄糊塗了,最後說不清了)。

對一種火炮來講,可以列一個簡單的公式:打擊力=火炮數量(門)*發射速度(發/分鍾)*命中率(%)*殺傷係數。